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2022年2月27日上午11时06分,由武汉大学牵头,以在校学生为主体自主研发的“学生卫星”——“启明星”微纳卫星在海南文昌基地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它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微纳卫星。

“启明星”卫星研发团队以武汉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主体,前后共有5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2月27日,“启明星”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全体武大学子都为之一振,感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激动的小招带着崇敬之心,采访了研发团队中的四位同学,他们自本科阶段起就参与到“启明星”项目,始终坚守着心中的“航天梦”。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满载武大学子航天梦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随着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研发,是武汉大学在遥感学科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见证。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背后的团队,学习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 (剪辑:王苏庆)

陈俊博,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级硕士研究生,参加研发时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本科生。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柯诗韵,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级硕士研究生,参加研发时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林炜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黄淑娟,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参加研发时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高校,武汉大学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遥感专业的一次论文答辩会上,有学生提到“新想法有很多,但缺乏合适的数据去验证”的资源窘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当即提出研制一颗自己的卫星,按自己的需求获取遥感数据。自此,“启明星”项目应运而生。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高校,武汉大学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遥感专业的一次论文答辩会上,有学生提到“新想法有很多,但缺乏合适的数据去验证”的资源窘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当即提出研制一颗自己的卫星,按自己的需求获取遥感数据。自此,“启明星”项目应运而生。

陈俊博、柯诗韵、林炜华、黄淑娟四位同学,因不同的缘由而加入到“启明星”团队。陈俊博因在保研时与王密教授相识,而王密教授正是“启明星”项目数据处理方面的负责人;柯诗韵则是因本科阶段王密教授的一堂课而结缘启明星。林炜华和黄淑娟则是受巫兆聪教授的鼓励与邀请,加入到“启明星”团队。谈到初入启明星团队,林炜华直言“我当时想的就是先试一试”;黄淑娟也表示她有些不自信:“当我表示想和巫兆聪教授一起做科研时,巫教授邀请我参加‘启明星’研制。当时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本科生所学不过是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对卫星研制更是一无所知,但仍然想去尝试一些未知。”自主研发一颗卫星的想法对本科生来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做出报名参加项目的决定,既需要一腔热血和满心期待,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实力的支撑。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加入了启明星的研发团队。作为本科生,他们不乏创新活力和蓬勃朝气,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面对理论和实践中的短板,他们毫无退缩之意,选择坚定信念、勤学苦练。林炜华和黄淑娟告诉我们,他们每天都需要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做好笔记整理和重点标注,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卫星先进经验,在“启明星”诞生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勤奋浇灌理想之花

启明星是我国第一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其多项相关技术均为全球首创,例如全球第一台8波段夜光相机正是其中之一。这台相机的设想来自学生团队,柯诗韵向我们介绍说,“团队的李津津师姐主攻夜光遥感领域。她提出,三个谱段的夜光遥感并不能满足实际的科研需求,我们的夜光相机或许可以增加波段至八个”。除此之外,启明星搭载的高光谱相机的可编程功能,同样源于学生团队迸发的灵感。

启明星的研发过程先后有5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20多名都是本科生,如此之高的本科生参与比例,在全国的高校科研团队中都是罕见的。如何帮助本科生们克服专业知识缺乏、能力稍显薄弱的不足,成为了研发团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幸运的是,在“启明星”这个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整个团队拧作一股绳,既鞭策着本科生成员,也给予他们一种团体凝聚、相互信赖的温暖和安全感。陈俊博很是感慨:“有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尽管这颗卫星是以在校学生为研发主体,但实际上很多知识,我们光看课本是很难理解,需要老师、学长学姐为我们一一解惑。”

科研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为了按期完成相关工作,他们曾在会议室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顶着宿管阿姨“慈爱”的目光返回寝室。如果你问陈俊博,做卫星会不会很累,他会开心地告诉你:“当你的代码随着版本迭代愈发便捷、愈发简洁,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便会充盈你的全身。”黄淑娟则表示,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你问我辛不辛苦,我觉得还是辛苦的;但你问我后不后悔,我会说不后悔。武汉大学的遥感学科,很长时间一直被评为世界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努力研发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要薪火相传,延续武汉大学遥感学科‘世界第一’的名头。”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在科研之路上,向上攀爬的过程总比峰顶本身更迷人。更进一步问,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锲而不舍、勇攀高峰呢?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早就给出了答案:“Because it’s there.”

奋斗结出理想之果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高校,武汉大学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遥感专业的一次论文答辩会上,有学生提到“新想法有很多,但缺乏合适的数据去验证”的资源窘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当即提出研制一颗自己的卫星,按自己的需求获取遥感数据。自此,“启明星”项目应运而生。

2月27日卫星发射时,研发团队原本计划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观看卫星发射,但受疫情影响最终未能成行,只能在武汉大学卫星测控中心的第二现场观看。即便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们激动的心情也难减分毫。柯诗韵所在的宿舍楼因疫情被封控管理,连第二现场也无法前往,她在宿舍兴奋地拉着舍友一起观看直播,自豪地向她们介绍“启明星”。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启明星”虽已成功发射升空,但他们四人对航空航天及遥感技术的探索从未止步,充实自我、奋进拼搏的人生之旅也才刚刚开始。当问到“启明星”项目对自己的意义时,他们都有许多想法要表达、许多变化要分享。曾经的黄淑娟有些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做不好一件大事,但是参加了“启明星”项目之后,她觉得“卫星都造出来了,世上或许没有害怕的事物”;陈俊博也表示:“参与启明星可以让我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只有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或许才愈发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尽管启明星已经发射成功,但启明星团队的任务还没结束,他们还将继续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应用工作。此外,武汉大学还将在今年内发射另一颗卫星“珞珈三号”,并提出了“遥感图像上手机”的构想。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科研育人”的理念,积极推动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在科研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黄淑娟向我们介绍说:“武汉大学一直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更是每年会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同时各个实验室也会邀请本科生参观,让本科生了解学院科研计划、参与相关科研。”正如柯诗韵、林炜华因课堂与启明星结缘那般,许多老师同样会在课堂上分享一些科研项目与研究现状,积极鼓励本科生加入研究团队。

送卫星上天!武大这群本科生不同凡响

星汉灿烂,梦想无垠

科研之余,四位成员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浪漫情怀。“武汉大学是一所开放包容的综合性学校,如果一个人在开放的大学里学习,浸润着开放、自由的氛围,他必定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思维,”柯诗韵如是说。黄淑娟本科期间不仅加入了两个社团,还参加了很多志愿者项目。这些志愿活动让她深刻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困境,但大家都带着微笑努力生活。比起很多人,我又何其有幸能于珞珈山下自由学习。身为新时代青年人,我想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丰富多样的通识选修课是武汉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柯诗韵曾在本科期间选修了一门医学院开设的通识选修课。这门课主要讲授了医学基础知识和急救方法,以给半身人体模型做心肺复苏作为期末课程考核。去年7月,柯诗韵曾看到一篇医生跪在地上给河南郑州暴雨中的伤患做心肺复苏的新闻,她当即就想起了这门选修课,“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心肺复苏的专业知识,那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一代代中国人的航天梦,有珞珈学子的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一代代中国人的航天精神,有珞珈学子的薪火传承、自强不息。当珞珈的孩子再次出发,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时,定会感到胸腔滚烫,甚至眼含热泪;因为我们望见的,不只是闪烁的星光和无垠的原野,更是逐梦、自强的珞珈精神。它照耀着每一个珞珈的孩子,激励着我们不负日夜,砥砺前行。

来源: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采访:武祺迅 朱珊怡 文案:崔致埔 朱珊怡 编辑:龚佳欣 图片来源:受访者(陈俊博 柯诗韵 林炜华 黄淑娟) 排版:肖雅兰 审核:李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