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科技路线图出炉: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以专栏形式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并制定了技术路线图。

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

“经过前两个五年规划期,我国初步建立了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科技部高新司负责同志在就《规划》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

上述负责同志指出,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还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为:

一是部分能源技术装备尚存短板。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大 量依赖国外。

二是能源技术装备长板优势不明显。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难以有效支撑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重大能源科技创新产学研“散而不强”,重大技术攻关、成果 转化、首台(套)依托工程机制、容错以及标准、检测、认证等 公共服务机制尚需完善。

对此,《规划》将“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设置为: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突破;前瞻性、颠覆性能源技术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方面,《规划》提出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及项目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能技术创新,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等。

在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提出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提升燃气发电技术水平等。

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目前,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引领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受到各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际能源署预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当前的约25%攀升至2050 年的 86%,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将会给能源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新挑战。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的电力系统正从化石能源为主全面转向新能源为主。《规划》也在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中,将先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规划》提出,将重点推进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突破,推动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目前新能源发电在电力体系中的比重不足30%,其中风能和光能总装机容量大概在5亿千瓦左右,其发电总量占比大约仅有10%。中国在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还有一段距离,但新能源比重的持续提升是非常明确的方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杨昆在“2022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表示,到2030年,国内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增加,煤电机组的相对容量下降,作为系统稳定运行重要支撑的转动惯量也会随之相对减少,电力电子部件和装备大幅度增加,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将导致其结构特征、运行特性、控制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在传统电力系统接触不多或研究不深的问题,将会给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带来极大挑战。

此外,《规划》还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先进燃煤发电技术列入重点研究方向,并使之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做好煤炭“大文章”。

在2月25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强调,在研究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的时候,不能忘记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科技创新需要努力让煤的利用更加高效清洁,从而为减排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国家能源集团宿迁电厂为例,应用了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后,去年的供电煤耗已经下降到266.8克/千瓦时,比火电机组平均煤耗下降了11%,煤电超低排放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杨昆指出,煤电平抑新能源大规模介入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的“压舱石”作用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到2030年,随着新能源占据装机主体,煤电仍然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到2060年基于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虑,煤电依然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因此,必须对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进一步的系统评估和技术研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