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八种控制方法:预算控制(内部控制预算控制案例)

内部控制的八种控制方法:预算控制(内部控制预算控制案例)

内部控制是“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重点”的管理体系,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有六大经济业务活动,其中首要的业务就是《内部控制规范》第四章第一节“预算业务控制”。《内部控制规范》在第二章第十二节提出了八种控制方法,其中包括“预算控制”这一控制方法。

“预算”是《内部控制规范》中出现的高频词,“预算”与“预算控制”不是同一个概念。“预算”指的是一项业务活动,是根据单位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单位业务活动的财力支持和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而“预算控制”是一种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单位要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预算业务控制不等同于预算控制。预算业务控制是一项活动,是针对六大经济业务中的预算业务采取的管理控制,包括预算编报、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编报和绩效评价等环节实施的有效控制。在预算业务控制中,可以选择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等各种控制方法。而预算控制是一种方法,在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等经济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人事培训工作、工会活动管理等)中发挥着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作用。比如,单位在收支业务环节必须要按照预算批复的额度和规定的开支范围办理资金支付业务,这就对资金的使用形成了预算约束。又如,政府采购业务必须经过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流程,通过预算控制实现对单位资产配置行为的约束。

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体系,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曾提出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预算就是计划的一种形式。在企业,使用“计划”的频率比较多,计划比预算重要,年度经营计划、战略计划、培训计划、销售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等等,如果这些经营和管理计划涉及到资金支持的,才编制相应的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则相反,预算比计划重要,使用“预算”的频率要比“计划”高的多,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事权必须要与财权相匹配,如果某项业务活动没有预算支持,那就先别干了,因为预算是刚性的,是要按照法定程序经人大批准的。在企业就不一样了,只要老板认为这个事该干,钱不是问题,自己没钱可以找银行贷款。

所以,单位每年度的工作是紧跟财政“二上二下”的节拍,计划和预算两条线并向而行的,具体来说是在年初先拟定年度工作计划,想想今年应该干些什么事,然后根据这个计划编报部门预算建议数,干这些事需要花多少钱,向财政局提出申请(一上)。财政局依据职责和权限在审批单位部门预算时是不会关心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的,所以财政局批复(一下)的预算与单位提交的预算建议数都会有出入,一般是消减预算额度或项目。然后,单位根据财政局的批复调整年度工作计划,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编制预算草案,再次向财政局提出申请(二上),财政局最终批复(二下)后即为单位正式的年度部门预算。因此,单位是先有计划后有预算,但最终是预算决定了工作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