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某双非院校的偏法学方向专业的小硕,作为人文社科硕士的一员,经历三年的洗礼后,现在已经来到了毕业的关卡,此时对自己这三年间的科研经历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
首先需要声明,笔者这三年发表了五篇论文(一篇待上网),虽然在写作摸索过程中可能存在引用问题,但从未编造过数据,且也未发表过花钱就能发的水刊(但稿费也未超过3000元),以此证明笔者对我这个层次的硕士科研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接下来进入正题,经过笔者这几年的观察,作为一个双非社科类硕士(除去双非里的西南政法等强势大学),事实上不需要任何经费就可完成研究,因此笔者学校给予文科专业申报的科研项目,经费只有可怜的1000元人民币(技术类要多一点点),基本和多数院校的本科大创持平。甚至这1000元钱还不是一开始就给的,要拿发票凑满才给,具体什么时候报销更是遥遥无期~
为了报销经费疯狂找发票的我,希望去年买的书籍和查查费可以节省部分吧
虽然为了这还不如我一篇论文稿费高的项目经费头疼,好像很没出息的样子,但毕竟我发表了论文,能把项目结项,能拿多少是多少吧。但实事求是的说,这1000对我科研有什么帮助吗?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人文社科的论文,即使是某些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报也是作数的,而发表这种学报,只要语法格式得当,带的导师咖位足够,发表难度并不高。而撰写这种级别的文章,即使没有引用数据、或引用他人数据、又或者自己编造调查的数据,只要合理,一般编辑那儿也是过得去的,这样,无需实验耗材的人文社科研究,在社会调研缺失的情况下,研究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图书馆和知网几乎可以得到想要的所有资料,除此之外也别无他物了。
如此一来,我所做科研的意义也就是看文章的创新性了,产出了一些只是给自己练手的文章,丰富了一下国家的文字数据库,能有多大的意义着实不知,国家每年浪费了多少的经费在这部分也不得而知,但也不能否认,许多专业院校的社科强势专业所做的研究,尤其是法学,对法条的社会适应有很大作用(当然也得为当权者认可)。
所以就我的认知而言,我认为人文社科硕士阶段的科研,更多的是为训练写作语言、思维、速度做铺垫,以此检验你是否适合科研。反正就我的经历来看,我是对论文写作产生了一定恐惧的,已经认清了自己没有科研和读博的天赋了,不过比较庆幸的是没有浪费什么国家资源,可以给自己一个大拇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