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气象史研究,要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五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心得
王元红
两天时间里,有很多报告,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一个气象史研究者来说,不可能什么都研究。许小峰局长在最后的总结发言时说,把史料背后的原因探究出来,增加研究的分量和论文的质量。
是的,如果只是梳理一下历史的史料,把它阐述出来,这应该是一个科学普及工作者的任务,而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任务。所谓的研究者,就是要挖掘一些还没有出现的史料,或者推理出一些还没有得出的结论,这就涉及到研究的一个深度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你只能选一样,超人除外。对于研究者来说,选择深度比选择广度分量更重。什么都懂,可能就什么都不精,这就是平常研究所说的一亩三分地的问题。每一个气象科技史的研究者都应该确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块地可以是地域的,比如说研究安徽气象,研究北京气象,研究西藏气象……也可以是某个领域的,比如数值预报,比如气象教育培训,比如气象防灾……一旦确定好这一亩三分地,那就收集、查找与这一亩三分地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这也就是耕耘和劳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果实是个副产品。
在这次研讨会上,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报告,是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彭勇刚老师的准两年震荡探索历程,说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准两年震荡形成机理的故事,没有科研和项目经费,但这个问题依然激发了很多人的兴趣,气象学家趋之若鹜,废寝忘食,他们对这一现象充满了好奇,很快就研究出成果。
再来看现在的有些研究,有科研和项目经费,但有些学术研究却是应付差事,生拉硬套,甚至连导师崇高和师娘优美这样的马屁文章也长篇累牍地出现在核心期刊上,乌烟瘴气。
听完这个报告后,我也在想,有时候研究和探索不一定和钱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一颗心,一颗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心,这可能比钱更重要,更珍贵。
所以,在一亩三分地里耕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问收获,一心耕耘,在耕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收获意外和惊喜,至于说最后能不能因此拿到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甚至评上什么职称,这些东西都应该稍微靠后一点点,功到自然成。抱着这样的态度,可能反而会出来一些成果,因为人类的本性就喜欢这样的探寻,探寻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比吃饱肚子让人更有成就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愉悦。
我给自己也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研究西藏气象史,这是属于我的一亩三分地。但这并不妨碍我向各位老师借鉴和学习,比如云南大学的一位老师谈到气候韧性和气象灾害韧性,我觉得这也可以放到西藏的研究当中去,查找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看一看西藏在气候和气象灾害方面的韧性问题。
研究需要交流和触动,所以就需要研讨,这次会议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感谢这个会议,感谢在这次会议上做报告的各位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