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一项科研项目进驻中国空间站(江苏师范大学航拍)

北京时间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并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

江苏师范大学一项科研项目进驻中国空间站(江苏师范大学航拍)

其中,江苏师范大学刘伟杰教授团队构建的生物被膜菌株,搭载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培养芯片载荷,进驻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

刘伟杰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和防控策略研究。先后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项和国家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江苏省高校重大项目,徐州市科技计划及重点研发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mLif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专利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

江苏师范大学一项科研项目进驻中国空间站(江苏师范大学航拍)

生物被膜是指微生物粘附于固体表面,分泌多糖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并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大量菌体聚集膜样物。生物被膜是菌体群居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胞外基质的屏蔽作用,很难将微生物彻底清除杀灭,导致反复滋生,在地面条件下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据刘伟杰教授介绍,在空间站密闭环境中,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会与地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国家对空间站微生物学研究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对空间站微生物污染防控高度重视。本次项目的主要科研目的是为了揭示细菌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该科研成果有望为我国空间站微生物生物被膜的防控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目前,此项微生物生物被膜研究项目已于1月20号起在航天员协助下开展在轨实验。

据悉,待返回地面后,江苏师范大学将全力支持开展后续空间生物被膜科学研究,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樊海涛 史力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