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心得之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体会(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不断地尝试申报国家社科等项目,通过项目申报,研究方向逐渐清晰明确。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新人,借此机会把在科研探索中的一些得失与学界同仁分享。
一 科研准备
从2011年开始,博士论文选题确定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申报国家社科,想通过申报项目明确研究目标,提升研究能力。八年来,总共申请过四次,有过三次申请失败的经历。但这三次失败恰恰是我科研道路上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学术积累,让我在学术研究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成长和提升。在这过程中,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国际研究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例如,我选择性地参加了欧洲语义语用学研讨会、北美汉语语言学会议、中国语言学书院等活动。通过参加会议和书院的培训,持续关注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同时也夯实了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
第二,建立良好的学术共同体。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并持续进行深入的交流。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我和国内外朋友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沙龙、语言学午餐会,共同创办剑桥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论坛。博士后在站期间,结识了更多的学术伙伴。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亦师亦友,给予我很多指点和帮助,有的后来成为我科研团队的合作者。
第三,注重在历年立项的项目中汲取养分。关注历年的选题热点和趋势,网络上查找成功的项目申请书,借鉴研究思路和方法。个人认为国家社科的项目评审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所以每个学科的项目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都值得学习,因此我除了关注本领域的项目,还学习了其他学科的撰写方式。
第四,参加课题申报培训会。培训会聘请的专家一般针对国家社科申报指南进行准确解读,并且为申报人员提供个性化指导,往往能够准确到位、直指问题。申请过程中还能得到外审专家的反馈,这些反馈都非常中肯,能够帮助我反思问题、提高申报质量。
二 确定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具体题目的确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体研究历程上看,可以首先确定研究领域,继而缩小研究范围,最后凝练研究题目。
(1)确定研究领域
项目申请指南上要求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所以可以首先看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对国家、社会、群体是否具有价值。2015年我参加了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会上听取了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虽然中国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国际学术参与度不断提高,但从人数、规模和影响力来看还是较为有限的。认知语言学在国际上是很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那么这个研究领域是值得深入而持久地做下去的。会上见到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如泰尔米教授、兰奈克教授,我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请教。后来还再次到加州伯克利专访了泰尔米教授。从这些交流中,我不仅得到了一些关于自身研究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而且对整个学科的脉络和发展有了更为宏观的视野。我从那时开始对自己的科研选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同时也增强了一些信心。从历年项目列表来看,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认知语言学项目申报成功,说明目前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确有需求,具有研究价值。
(2)缩小研究范围
确定领域后,需要继续寻找更为明确的兴趣点。我一直对泰尔米教授的宏事件理论非常感兴趣,很多年前就购买了相关的书籍,但以前一直作为泛读书目。2015年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受到合作导师的影响,我对宏事件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我在文献阅读及与泰尔米教授的交流中发现,他的研究体系非常庞大,研究也非常有洞见,但对于汉语这种语言却并没有深入展开。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世界语言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种类型,然而汉语相关宏事件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国际上非汉语母语学者的弱势是缺乏对汉语的母语直觉。因此,我的研究范围大体框定在汉语的宏事件上。宏事件有五种类型,运动事件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其他事件类型尚存研究空间。我首先选择了实现事件进行初步尝试。然而,实现事件这个概念在学术界还是较为生僻,因此,论文发表方面并不顺利。于是我再次选择了状态变化事件。这个范围远远大于实现事件,不好把控,于是我进一步缩小为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选题大致是“汉语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研究”。想说一点,如果选择了很少有人涉足的课题,是具有冒险性的,因为一般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缺乏研究价值,另一种是难度过大。我经过论证后发现,状态变化事件的表层形式研究如动补结构研究在汉语中已经是汗牛充栋,所以并不缺乏前人成果,只是角度不同。初步结论是风险系数中等。
(3)凝练研究题目
选题明确之后,需要撰写研究题目。中国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处于快速上升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选题。但是有价值的选题仍需继续推敲打磨,在理论层面加以提升,才有可能得到认可。选题大致确定后,我将其细化为“汉语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化模式研究”。研究过程中,还涉及到跨语种比较,所以我进一步修改为“汉语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词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即成为我2017年申报的题目。结果是:并没有中标。我分析主要原因是缺乏前期研究基础。由于我的博士论文关键词是翻译,近几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主要以翻译为主。而申报的选题是偏汉语的内容,所以评审专家会对我是否能够驾驭这个选题缺乏信心。2018年再次申报时,我的研究也有所推进,开始关注汉英两种语言词化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我在申请时考虑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添加了翻译的维度。最终题目确定为“汉语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化模式及英译研究”。我认为,在题目的打磨和凝练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前期基础,尽量向评审专家证明自己有能力驾驭这个题目。
三 扎实论证
近几年的申报指南将以往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整为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更加看重申请者对本领域研究的总体把握。课题论证过程中,我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历程和现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包括国内外研究简述、国内外研究简评和发展趋势。尽量把我前期所阅读的文献都以较为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尽量展现出一种了解全局、把握动态的效果。其中,简述占的篇幅最大,是对本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简要概括。然后是简要而客观的评价,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不足和研究空间,为自己的选题铺平道路。
研究对象这一部分,需要清晰明确,字数无需多只需精。总体框架这一部分,尽量做到层次清晰,标题易懂。在文字展示之外,我吸取所看过的理工科申请书的经验,将内容进一步凝练浓缩,画了一个自我感觉比较漂亮的总体框架图,我觉得会是申请书中的一个亮点。图文并茂的方式,会使研究框架更为醒目明了。创新点方面也需要思路清晰,可以包括学术思想创新、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语料创新等。最后的参考文献,可以显示出申请者的思想渊源,也能反映出申请者的文献占有程度。列举的文献应该包含所研究领域中的经典必读书目和近年的前沿文章。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需要精选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文参考文献。细节方面,尽量做到文本整洁、格式正确、语言学术化,写完后多次校对文字、语法等问题,做到文从字顺。
四 展示研究基础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科研项目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撑。我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考虑到资历、年龄、时间、地域和研究方向等因素,诚意邀请了来自三省四校的六位合作者,实现了跨区域、跨院校合作。首先邀请了两位在本领域非常优秀的成熟学者,期待他们在框架设计和论证过程中高屋建瓴、给出建议。同时邀请了两位研究方向较为接近的同龄学者,期待与他们并肩携手,共同进行科研攻关。还邀请了两位更为年轻、干劲十足的青年学者,期待他们在实证研究、语料搜集方面大力支持。本研究涉及到语言类型对比,因此尽量考虑了语种上的优长,团队中有擅长英语、汉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的学者。
五 个人感受
社会科学的研究偏主观性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不一定能很快受到认可,连续受到打击可能就想放弃了,这时候积极的心态很重要。2017年,我在已有的教育部项目的基础上,萌生了新的想法,并在博士后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了选题,经过多次修改后提交,还是抱有一定希望的。当看到结果公布,确实有些失落。写申请书是很耗时费力的过程,本想沉淀积累两年再继续尝试,但后来还是决定申报。所以我确实觉得非常幸运,庆幸自己的坚持。想告诉自己和朋友们,即使受到挫折,也不要轻言放弃。在觉得坚持不下去的那一刻继续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成功了。
最后,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引领我走进学术研究领域,帮助我打好基础、建立自信。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我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感谢访学合作导师剑桥大学亨利特·亨德里克斯教授,让我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爱护,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完成科研项目。感谢学校社科处全体老师、培训专家及匿名评审专家每一年的耐心和无私帮助。感谢国家和学校给我提供深造进修机会,给我自由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顶石学术,欢迎关注“顶石学术”微信公众号,为你带来学术写作、学习方法、思维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有趣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