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航天强国建设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向全体航天人发出建设航天强国的动员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服务国家航天强国建设,2013年7月14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应运而生,正式成立。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2013年7月14日,包为民院士、郑晓静院士共同为空间学院揭牌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把自主创新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领域取得瞩目成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回望十年奋斗路,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包为民院士、郑晓静院士、吕跃广院士的谋划推动和倾心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的使命,坚持以“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科学引领发展、创新探索为先”为办学理念,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为国家航天强国建设贡献“空间力量”。

坚持立德树人,不忘答“钱老之问”的育人初心

建设航天强国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人才。当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向航天强国进一步迈进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航天青年科技人才。由于航天工程具有研制周期长,前沿性、综合性、系统性强等特点,因此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新时代航天领军人才,为航天强国发展作出西电持续的贡献,续写人才培养“西电现象”,是学校和学院长期以来深入探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其中便包括重量仅为173克的“空间实验一号”,在服役期内承担星地通讯实验和器件实验等任务。这颗小卫星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叶向阳、张子恒、蔡信岳正是西电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的首届学生。作为全国唯一的以空间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钱学森班,这是学院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勇敢尝试,更是探索“钱学森之问”的生动实践。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指导叶向阳、张子恒、蔡信岳等钱班学子

“我们以航天人才新需求为导向,以集大成得智慧为教育理念,以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以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为依托,建立了大师引领育人模式,多元融通交叉课程体系,搭建了全链条、多环节实践平台,构建形成了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首席郑晓静院士介绍道。

为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郑晓静院士、包为民院士、郝跃院士、吕跃广院士、尤政院士等组成人才培养顾问专家组,潜心探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讲授本科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数理基础过硬、学科交叉融合、工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郑晓静院士为学院师生讲授公开课《航天航空与力学》

五年前,在西电第二届航天文化节上,2017级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班长楚昊宁带领全班学生在钱学森雕像前郑重承诺:“我们将以航天强国为己任,以科学探索为追求,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展现最美丽的青春色彩。”牢记先辈之奉献、砥砺家国之情怀、矢志航天之伟业已经成为每一届钱班学子共同的价值追求。

盛放的花,来自期盼的种子。经过近10年的探索,以“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为试点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成果显著,202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6届、2021届、2022届钱学森班学生实现100%深造读研,被誉为“最牛班集体”,86.45%以上的钱班毕业生选择继续投身航天相关领域学科深造,学院2013级钱学森班毕业生孙斌毕业后入职航天五院,担任501总体设计部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参与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及返回任务,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投身国防军工、航天科研院所建功立业。

胸怀国之大者,不忘铸“国之重器”的报国初心

高速飞行器在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电磁环境,导致飞行器测控、导航和通信中断,即产生所谓的“黑障”现象,这是困扰世界航天领域几十年的难题。进入航天发展新时代,开发利用临近空间成为国际上战略争夺的制高点,如何实现等离子鞘套下的可靠信息传输,成为了发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需首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也是信息领域的研究前沿。

2013年,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信息传输理论”获批,这也是西电首个民口973项目。“如果黑障这个问题解决了,将来航天器的健康状态就能实时监测和控制,航天器就会变得更加安全。”包为民院士说,“这对我国航天事业,甚至对未来交通出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都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无数次通宵达旦,一步步攻坚克难。团队成员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与实验探索中,不断分析总结,最终在电磁机理和信息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临界黑障区“通得好”、严重黑障区“通得了”的两大总体目标,团队成员用“信息领域仅有的两项优秀项目之一”为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此基础上,团队启动了“高速目标等离子鞘套模拟及电磁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建设和仪器项目的研制,并于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实现了西电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零”的突破,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及等离子体鞘套反射测量装置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团队在包为民院士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行,从实验场地的设计建设到一步步落实4大系统研制方案,先后攻克了9项关键技术,最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平台,为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西电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继往开来,辞旧迎新,一个经过洗礼的团队也会迎来更多的希望。”项目主要负责人李小平教授表示,我们将以本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为新起点,继续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铸造“国之重器”,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航天精神,不忘育“时代新人”的建院初心

建院以来,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根、以航天精神为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以创新文化为驱动”具有空间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航天青年力量。学院测控通信系教职工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使党支部成为人才培养的坚强堡垒。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包为民院士担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建工作指导员

2018年,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入选第二批试点院系。五年来,学院将航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具有空间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学院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优势更加突出。

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年“铸剑” 奋进一流(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邀请航天领域大师总师组成课程团队,讲授“航天思政金课”

学院坚持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将航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和教学实践,钱永刚亲自讲授《钱学森思想与航天精神》课程,中国空间站总设计师杨宏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等10余名“航天总师”讲授航天思政金课,建设“大师总师进校园”课程《空间科技前沿与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专业教育中担当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重任。

学院以“红色基因立根,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育人理念,连续七年举办“航天文化节”,打造航天文化育人品牌,学院文化育人成果获批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经过十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学院师生淬炼和涵育了“胸怀祖国、勇于探索、知行合一、团结协作”的航天报国情怀,形成了学院的优良院风,这是学院十载创业兴学的思想之魂,也是新时代学院师生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航天报国和科技报国是西电空间学院师生和校友始终践行的价值追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伟表示,站在建院十周年发展的新起点上,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航天强国为己任,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航天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