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棠教授团队在墨鱼汁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来,创新应用研究院周英棠教授在墨鱼汁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周英棠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光热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团队聚焦海洋生物基黑体材料的开发,以墨鱼汁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墨鱼汁在固-液-气界面超过100%的光热蒸发边缘效率,阐明了边缘效率形成机理,解决了光热效率长期困扰的问题。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新型旋涂方法,成功突破生物杂化膜仿生技术,制备出可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伪装墨鱼汁纳米颗粒。该成果为推动墨鱼汁在光热肿瘤治疗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Nano Energy(IF15.55)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
桂福坤教授团队在围栏养殖工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福坤教授团队,自2011年以来长期围绕海洋围栏养殖工程开展研究,近期取得多项新突破。围栏养殖工程是指利用网衣、桩柱、绳链等工程设施在浅海水域圈围形成大型水域空间,用于养殖鱼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因其具有空间开放、环境自然等特点,属于高品质、生态型野化养殖的一种创新海洋养殖模式。团队先后突破了围栏养殖工程“桩-基”系统荷载耦合计算方法、网衣系统荷载精准模拟计算方法,提出了围栏养殖工程设计新理论,解决了当前围栏养殖工程缺乏设计理论的瓶颈问题。团队发明了“依形”贴地防逃技术、槽式网衣快速安装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突破了大黄鱼分级保活起捕技术、原位越冬技术,创建了舟山市首个大规模的围栏养殖工程基地。基地海域面积150亩,有效养殖水体60万方,相当于600个深水网箱,年最大可放养高品质大黄鱼100万尾,成为引领舟山市海洋鱼类高端野化养殖的样板示范。
邵伟增博士团队在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邵伟增博士团队,长期聚焦合成孔径雷达(SAR)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台风、台风浪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主要基于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III和我国自主高分3号(GF-3 )/航空SAR台风图像,首次建立了交叉极化SAR台风反演技术,揭示了同极化SAR后向散射信号与台风浪有效波高的关系;首次验证了GF-3 SAR台风浪反演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反演误差低于20%,填补了我国在自主SAR台风浪反演领域的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在Sensors(IF=3.01)等该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先后获2018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不仅弥补国产卫星数据在海洋灾害应用领域的短板,也为浙江海洋大学服务军民融合和智慧海洋等重大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莫流业博士团队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燃烧催化材料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应用研究院莫流业团队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功能材料的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创造性提出了核壳结构前驱体制备方法,突破了将活性金属铂、钯、钌和铑以及过渡金属铜、镍等涂渍在堇青石陶瓷蜂窝载体上的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了VOCs催化燃烧纳米催化材料。该项技术成果解决了国内外催化燃烧催化剂净化效率低、应用成本过高的产业瓶颈问题,使国内同类产品成本下降了50%。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F4.16)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目前,团队已成功将该项技术在企业进行转化应用,有望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该研究成果还可广泛应用于石化、喷涂以及印刷等有VOCs尾气排放行业,对口服务舟山绿色石化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
桂福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养殖鱼群探测无人船
随着养殖装备(网箱、围栏)日趋大型化,大水域的精准投喂和高效起捕需要准确地掌握养殖鱼群的分布信息,急需专用的智能化鱼群探测装备技术。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福坤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一款多参数鱼群智能探测无人船。该无人船具有智能寻址和人工操作的双工控制模式,搭载了专用的鱼群分布探测模块和环境同步监测模块,适应浑浊海水环境,可实时掌握海域中鱼群栖息位置、分层栖息深度、可量化鱼群大小,以及鱼群所在位置的光照强度、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基本环境参数,并可实时显示鱼群和环境探测数据,帮助养殖用户实时了解鱼群的目标位置,解决大水域养殖的鱼群定位瓶颈问题,为智慧养殖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技术支持。该成果同时可用于近海海域环境监测、鱼礁环境监测、鱼类栖息地行为特征探测、洄游鱼类群体特性监测,服务于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评估及相关科学研究。
王斌教授团队在海洋多肽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食品与医药学院王斌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近来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创造性集成微波处理、胃肠模拟酶解与原位实时精准监测技术,成功突破了海洋活性肽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国内首个海洋活性肽库。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家舟山企业,成功开发出保肝护肝型、肿瘤康复型、骨质疏松和关节炎辅助治疗型等12种海洋肽类特医食品,为推动我市在海洋肽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Food Chemistry(影响因子5.399)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并荣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李世杰博士团队在海洋环境水体污染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Ta3N5/Bi2MoO6复合纤维光催化降解环境有毒有机污染物机理图
创新应用研究院李世杰团队,长期聚焦光催化应用于海洋环境水体常见污染物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李世杰博士团队成功破解了复合纤维光催化材料高效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问题,创造性突破了静电纺丝制备技术,成功开发出基于Ta3N5/Bi2MoO6的高效稳定的无纺布型光催化材料,具有易回收利用、宽光谱响应、高效催化等显著特点。此材料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可高效的降解水体中工业染料、激素以及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其中对4-氯苯酚和工业染料RhB的降解效率分别高达94.7%和99.5%,远高于传统商业化TiO2光催化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IF7.7)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此项研究有效解决了光催化材料回收难以及对太阳光谱响应范围小等缺点,为开发易回收、高效稳定、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奠定基础,也为以后光催化技术解决海洋环境有机物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张海龙博士团队在海洋生物防污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应用研究院张海龙博士团队,长期专注海洋防生物附着领域科研工作,近期相关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突破了纳米杀菌剂团聚的制备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出基于超疏水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的海洋防污新涂料,该涂料已完成近1年的实海挂样测试,展现了几乎零藻类附着的优异表现,而且相关技术仍有深度挖掘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IF6.67)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目前该产品已进入中试测试阶段,一旦成功将有望成为我国养殖网箱网衣防生物污损的潜力产品。
郑家浪博士团队在鱼类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新发现
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家浪博士团队,一直致力于重金属对鱼类的毒理机制及应对措施研究,近期取得重要发现。该团队研究发现,鱼类全生命周期镉暴露,即使在低于水质基准条件下也能在数小时内诱导鱼类镉蓄积和毒性。该项研究打破了鱼类重金属污染的传统认知,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基准修订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新的依据。团队也首次报道了早期锌印记能显著缓解鱼类后期重金属蓄积和毒性,成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潜在的技术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nvironment Pollution(IF 5.714)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