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年终盘点,2023年「糖尿病领域」14项重要研究进展。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学术交流,提高诊治水平,由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京医论坛-第十二届北京老年内分泌峰会”于2024年1月28日圆满召开。
会议邀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设多个学术板块,对老年内分泌疾病的热点问题深入剖析,旨在推动我国老年内分泌科研与临床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次会议中,来自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的陈莉明教授以“盘点2023年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了的精彩学术讲座,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01 SURMOUNT-2研究:旨在确定每周一次的替尔泊肽对超重或肥胖的T2D患者进行体重管理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BMI≥27kg/m^2、HbA1c在7%~10%且诊断为T2D的患者,患者总体平均基线体重为100.8kg,平均BMI为36.1。按1: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替尔泊肽15mg(QW)组、替尔泊肽10mg(QW)组以及安慰剂(QW)组,治疗72周,主要终点为体重变化的百分比以及体重减轻≥5%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HbA1c变化、HbA1c达到<7%患者比例、腰围变化等。
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替尔泊肽治疗4周后,即可观察到体重的显著下降,治疗36周后,患者体重下降幅度趋于平缓,治疗72周并剔除安慰剂效应后,10mg替尔泊肽组和15mg替尔泊肽组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了12.8%和14.7%。两组分别有79.2%和82.8%的患者达到了减重≥5%,且两治疗组分别有21.5%和30.8%的患者实现了减重≥20%(考虑到代谢手术一般能减重20%)。在腰围变化方面,两组患者腰围平均降低了10.8cm和13.1cm;在HbA1c获益方面,两治疗组HbA1C均值均降至6%以下,两组分别有90.0%和90.7%的患者实现了HbA1c<7%。
02 SURPASS-6研究:比较了在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替尔泊肽或赖脯胰岛素对T2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HbA1c在7.5%~11%,BMI在23~45kg/m2且接受了基础胰岛素最多两种口服药物治疗的T2D患者,按1:1: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替尔泊肽15mg(QW)组、替尔泊肽10mg(QW)、替尔泊肽5mg(QW)组以及赖脯胰岛素(TID)组,治疗52周,主要终点为替尔泊肽相对赖脯胰岛素在HbA1c变化上的非劣效性,次要终点包括替尔泊肽HbA1c及体重方面的优势、HbA1c达到<7%患者比例、不同剂量组替尔泊肽在HbA1c及体重方面的非劣效性和优势等。
结果显示,治疗52周后,替尔泊肽治疗组整体HbA1c降低可达2.26%,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5mg、10mg、15mg组分别下降了2.05%、2.27%、2.46%;替尔泊肽治疗组整体有72%的患者实现了HbA1c达标,5mg、10mg、15mg组分别有61%、76%、80%的患者实现了HbA1c达标,均优于赖脯胰岛素。在减重方面,可观察到与HbA1c下降类似的趋势,整体减重可达9.6%,15mg组减重可达12%,整体有75%的患者实现了减重≥5%,15mg组中分别有83%、61%、41%的患者实现了减重≥5%、≥10%和≥15%,而赖脯胰岛素组体重有增加趋势。
03 PIONEER PLUS研究:在成人T2DM患者中比较每日一次司美格鲁肽片25mg、50mg与14mg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HbA1c在8.0%~10.5%,BMI≥25kg/m2且正在接受稳定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患者,按1: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14mg、25mg和50mg司美格鲁肽片组,治疗68周,主要终点为基线到52周时HbA1c的变化。
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片可显著降低患者HbA1c,治疗52周后,14mg、25mg和50mg司美格鲁肽片组的HbA1c较基线分别下降了1.5%、1.8%、2.0%,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5mg和50mg组较14mg组的估计治疗差异分别为-0.27%和-0.53%。
04 口服小分子GLP-1RA danuglipron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此研究为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的2b期临床试验,入选316例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danuglipron 2.5 mg、10mg、40 mg、80 mg或120mg Bid治疗16周,探索了不同剂量danuglipron降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结果显示,danuglipron治疗16周后,HbA1c降低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40mg、80mg和120mg组FPG变化幅度非常明显,但减重效果较为一般,最高剂量120mg组平均减重仅为4kg左右,未达到预期结果(15%以上),且受服药次数(bid)限制,停药率较高(50%左右),该药物已停止继续进行Ⅲ期研究。
05 ONWARDS 2研究:在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比较转换使用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与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治疗
研究纳入了526例HbA1c在7%~10%且正在接受基础胰岛素qd/bid治疗的T2DM患者,按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接受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或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治疗组,治疗26周,主要终点为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26周后,依柯胰岛素组HbA1c自基线的降幅(8.17%→7.20%)于德谷胰岛素组(8.10%→7.42%),估计治疗差异为-0.22%,证实依柯胰岛素相较德谷胰岛素达到非劣效性(P<0.0001)和优效性(P=0.0028)。依柯胰岛素组和德谷胰岛素组分别有40%、26%的患者达到了HbA1c<7%。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06 ONWARDS 3研究:在未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比较起始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与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治疗
研究纳入了588例HbA1c在7%~11%且既往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接受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或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治疗组,治疗26周,主要终点为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26周后,依柯胰岛素组HbA1c从8.6%降至7.0%,德谷胰岛素组从8.5%降至7.2%,估计治疗差异为-0.2%,证实依柯胰岛素相较德谷胰岛素达到非劣效性(P<0.0001)和优效性(P=0.0022)。
07 ONWARDS 4研究:在既往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比较转换为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与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U100的研究
研究纳入了582例HbA1c在7.0%~10.0%且既往至少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90天的T2DM患者,平均DM病程为17.1年,按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接受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或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并联合每日2~4次门冬胰岛素治疗,治疗26周,主要终点为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26周后,依柯胰岛素组HbA1c的平均变化为-1.16%,甘精胰岛素U100组为-1.18%,依柯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具有非劣效性(估计治疗差异为-0.02%,p<0.0001)。依柯胰岛素组与甘精胰岛素U100组的HbA1c达标率分别为41%和45%。
08 ONWARDS 5研究:在未使用过胰岛素的T2DM患者中比较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结合剂量指导应用程序与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研究纳入了1085例HbA1c>7.0%、未使用过胰岛素且需要胰岛素起始治疗的T2DM患者,按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依柯胰岛素 剂量指导应用程序组或按照标准临床实践给药的OD类似物治疗组,治疗52周,主要终点为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52周后,在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与OD类似物相比,依柯胰岛素 剂量指导app组HbA1c降幅更大,估计治疗差异为-0.38%,证实了非劣效性(P<0.001)和优效性(P=0.009)。依柯胰岛素 剂量指导app组与OD类似物治疗组的HbA1c达标率分别为47%和35%。
09 DINAMO研究:在年轻T2DM患者中比较SGLT2i恩格列净与安慰剂、DPP-4i利格列汀与安慰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150例HbA1c在6.5%~10.5%、既往接受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治疗的年轻(10~17岁)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利格列汀5mg组和恩格列净10mg组,治疗52周,其中安慰剂组在第26周时进入安全延长期(随机分为利格列汀5mg、恩格列净10mg和恩格列净25mg);10mg恩格列净组在第14周时如未实现HbA1c<7%,则继续随机化分为恩格列净10mg和恩格列净25mg,主要终点为26周时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26周后,恩格列净组的HbA1c降幅达0.17%,利格列汀组HbA1c较基线时升高0.33%,安慰剂组HbA1c较基线时升高0.68%;与安慰剂组相比,恩格列净汇总剂量组相对基线的校正HbA1c平均降低0.84%,利格列汀组校正HbA1c平均降低0.34%,证明恩格列净能够有效降低10~17岁T2DM患者的HbA1c水平。
1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01 仅含胰岛素的仿生胰腺改善非西班牙裔白人和少数民族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了161例成人T1DM患者和165例儿童T1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仿生胰腺组(人工胰腺,仅含有胰岛素,BP)与标准护理组(SC),评估13周时的血糖管理效果
研究显示,治疗13周时,BP组与SC组之间的HbA1c平均基线校正差异在非西班牙裔白人中为-0.45%,在少数民族中为-0.53%。
02 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T1DM患者产时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与静脉输注胰岛素对新生儿血糖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70例T1DM伴妊娠的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种产时胰岛素给药方案组: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或静脉输注胰岛素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新生儿首次血糖水平。
结果显示,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与静脉输注胰岛素组在新生儿首次血糖(50.1 vs 49.2 mg/dL)、出生24h内平均血糖、新生儿接受任意低血糖治疗、5-min Apgar评分<7、入NICU、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03 ONWARDS 6研究:在既往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中比较转换使用依柯胰岛素与德谷胰岛素治疗
研究纳入了582例HbA1c<10.0%、既往应用超1年的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的成年T1DM患者,按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依柯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组或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组,治疗52周,主要终点为26周时HbA1c自基线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26周后,依柯胰岛素组的HbA1c较基线下降0.47%(基线值7.59%),德谷胰岛素组HbA1c下降0.51%(基线值7.63%),估计治疗差异为0.05%,证明依柯胰岛素降HbA1c效果非劣于德谷胰岛素(p=0.0065);而在空腹血糖降低方面,德谷胰岛素效果更好。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01 ➤MiTy研究:T2DM妇女妊娠期暴露于二甲双胍对子代肥胖的影响
应用MiTy试验(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妊娠期血糖管理研究)数据评价T2DM妇女妊娠期暴露于二甲双胍对子代肥胖的影响,研究纳入了283 例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儿童,其母亲在妊娠期间随机接受二甲双胍1000 mg bid治疗或安慰剂。主要关注新生儿第 24个月时的BMI Z评分和皮褶厚度总和,并使用分数多项式评估增长轨迹。结果显示T2DM妇女妊娠期暴露于二甲双胍对子代BMI、皮褶厚度总和等无明显影响。
02 MOMPOD研究:已诊T2DM或GDM妇女在妊娠早期起始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研究
研究纳入了794例已诊断为T2DM或妊娠23周内诊断为GDM的美国18-45岁的孕妇,所有受试者应用胰岛素治疗,依据是否加用二甲双胍分为两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新生儿并发症复合终点(包括围产期死亡、早产、胎龄过大/过小和需要光照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
研究显示,相较于胰岛素联合安慰剂治疗,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受试者在主要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有所降低(71% vs 74%,OR=0.86,95%CI 0.63~1.19),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26% vs 36%,OR=0.63,95%CI 0.46~0.86)。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