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1000万高级技工,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读技校?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目前中国有600多万大学生待业,而高级技术工种缺口达到1000多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中国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大量的青年求职者抱怨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抱怨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这种“就业难”与“招工难”的悖论,反映出我国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
看看德国和日本,他们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高达50%和40%,而中国只有可怜的5%。这种差距不仅令人震惊,更让人深思:为何我们的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足够多的技术工人?为何我们的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待遇远远不如白领?
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否则,我们的工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瓶颈。一个理想的工业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十个工程师、一百个技能人才。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底部是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起整个工业体系。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
首先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了。很多学生一听到技术学校,首先想到的是“差生待的地方”,无论如何都要考上一个本科。在高校学生心里有一个鄙视链,即985的学生要比211的厉害,211的学生地位要比普通本科的高,普通本科的学生鄙视专科,而专科的看不起技术学校,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让老百姓产生这种思想的,正是由于国家对于专科、技术学校不重视。
很多人知道清华北大,知道南开上交,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中国有哪一所有名的技术学校,新东方、蓝翔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不过他们都是民营企业家承办的,官方建设的技术学校目前没有出名的。
因为国家不怎么重视,家长对于技术学校的看法就是,孩子考不上大学,但是又太小不能出来工作,随便找个学校,把孩子送进去待几年出来正好打工。所以很多技校实际上就是打工预备学校,或者说是待业少年收容所。
正因为如此,技校管理水平差,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也不认真学,进了学校就是等着长大出社会的。
我国的大学现在数量也太多了,一些专科学校削尖脑袋想混个学院的头衔,而二本的学院拼命的想混个大学的名号。
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本科招生率都达到了40%以上,优质的人才被选入大学,中等平庸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技校和专科学校没有好的生源,这也导致了中国技校发展不起来。
社会招工也有学历限制,很多岗位都是本科以上,技校生想进大厂压根不可能。可以说,我国缺高技术人才这个问题的根源是系统性的。
这方面德国和日本就做的比较好,就以德国为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时,大部分学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未来的道路,是选择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到了初中升高中的阶段,学生们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业情况和家庭意愿,决定是走向职业教育还是大学。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德国的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和多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德国的教育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学生都选择上大学,因为德国的大学毕业比较困难。事实上,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接受大学教育,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则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这其中不乏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进入大学深造,却选择了更加务实的职业学校。
在德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德国还设立了超过350种官方承认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招聘并不看学历,而是以执业资格证书为准,这个执业资格证书也是要参加技能考试的。三级钳工拿三级钳工的钱,八级钳工拿八级钳工的钱,管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只要有能力就行。
现在的中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半导体、精密加工、人工智能等等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前我们的科技跟不上世界,国内缺的是研发人员,现在我们研发人员过剩,科研资源紧张让很多科研人员沦为了发论文的机器。
中国如何才能走出困局呢?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我国政府应该把大学、专科、技校的毕业证书统一起来发放,各行各业搞一套执业资格认证标准,搞个365个执业资格证,每个证分3到6级。不论是技校还是清华,在毕业的时候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社会企业招员工的时候,主要看这个执业资格证书。
这样就有了一个标准,技校的学生好好学,拿一个高级执业资格证,在社会上的含金量不比985大学低,这样就能把技校的学生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企业招聘时也更加的方便。
还有就是要把很多技校给合并起来,规模要大,一个学校就开设几门专业,规模大了才有名气,专攻才能精艺。管理水平再提上来,技术学校也可以办的很好,还怕没有人进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