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庆生 一颗小行星以“国科大”命名(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星与地球科学学院)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郭亚丽)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迎来建校40周年校庆,一颗与国科大同一天“生日”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国科大星”,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10月14日发现。2018年既是国科大建校 40 周年,又是国科大首批本科生毕业的年份,今天的纪念会议上,包括30余位院士在内的数百名校友返校为母校庆祝生日。

科教融合40年成绩单:培育108位两院院士

1978年,为改变科技人才奇缺、后继乏人的局面,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表示,建校40年来,国科大秉承“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从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不断探索、丰富、深化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与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紧密融合,大规模成建制地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形成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的学科布局,国科大始终坚持在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科教融合特色的研究生“两段式”培养模式,以及本科生“小而精、特而强”的精英式培养体系。白春礼曾评价说:“研究生队伍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群体,是支撑中国科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科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在学期间便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前沿、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使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据了解,国科大已累计授予16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近8万名;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290名。40年来,国科大培养的学生有108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25%是国科大的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每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都有国科大学生的参与和贡献。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国科大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成绩斐然,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及国际领先的优势学科,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 学科18个。在2018年9月ESI最新数据中,国科大综合排名为国际第97位,是国内进入全球百强的两所大学之一。

108名院士校友,75人在国科大执教育人

“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树深说,建校初期,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园和像样的校舍,师生们曾在中关村的临建食堂“风餐”,也曾在玉泉路的平板房里上课。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科学大师,都曾在简陋的平板房教室里为同学们讲课。曾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从建校开始,坚持授课近30年,89岁高龄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由席南华院士领衔,袁亚湘、周向宇院士及10余位杰青组成的本科数学教师团队,开创了本科数学教育培养体系。“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人才培养呕心沥血。

据了解,国科大培养的108名院士校友中,有75人在国科大担任博导或者授课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为感恩付出,激发后者,国科大今年还特别设立了“李佩教师奉献奖”。在纪念会议现场,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表彰了席南华、余金中等两名“李佩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丁一汇、李家春、邵明安、郭建等8名“李佩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以及杜红荣、胡金旭等10名“师德模范奖”获得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