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有时候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总是充满割裂感。比如看多了被各路房地产老板霸占的新闻,虽然一个月只赚3000,但总觉得几亿、几十亿、几百亿是小钱。

正是是因为这些年房地产卷走了社会太多的资源财富,房子的价格与自己的收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当以房子作为价格参考物,自然就会让大家开始精神分裂

因为房子捆绑了户籍,也捆绑了子女教育等等公共福利。加之社会舆论潜移默化,诞生了丈母娘经济等等社会现象。这种买房就能资产增值,买房才能获得基本公民权利的正反馈机制之下,以热爱储蓄而闻名的国民,都开始将买房作为一种迷信巫术般地集体崇拜,以至于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除了房子,没有什么商品可以让人愿意以掏空六个钱包的储蓄,外加透支未来几十年收入的代价去购买。这种把韭菜根薅光的搞法,短期内确实可以爆发出了惊人的销售额。

在棚改货币化才开始推动的那几年,碧桂园在高周转目标的指导下,以展示区还有低价开盘的策略,在各个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进行降维打击。人口10万左右的县城,碧桂园单盘常常可以做到年销售额超过10亿。这段时间,碧桂园在业内被称为县城收割机。同行认为,碧桂园每到一个城市,往往可以在两年之内,透支掉一个地方5年以上的房地产需求。

实际上,透支掉的何止是房地产的需求?

以之前讲过的南充为例,南充市主城区人口也就100万出头,在房地产销售最巅峰的2018-2021年,每年销售总额均超过了200亿,也就是人均超过了2万元。而现如今,南充整个地级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万,而农村甚至不足2万。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南充这种情况的城市,在全国范围看来都不是少数。

这些年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其代价就是不仅掏空了居民的储蓄,还透支了居民的未来收入。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近一年来不仅房地产市场拉胯,连其他消费也萎靡不振。

一个资源集中的行业,老板还有从业者必然都会享受到超高的溢价红利。曾几何时,福布斯长期被这些地产大佬们霸榜。

当然,如今的房地产公司几乎全部债务压顶,处于崩盘状态。至于为什么这又是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留到下期再说。但有果自有因,能够负债千亿万亿,至少说明曾经的资产有这么多。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掌握核心科技,市值万亿的茅台,总资产不到2500亿。而恒大碧桂园两个卧龙凤雏,一个资产1.8万亿,一个资产1.6万亿。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开发商的钱是哪来的。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开发商资金的由来,主要分为三类:自有资金、预售款、融资款。

首先是自有资金。

大家印象中的搞房地产开发铺这么大的摊子,要想当开发商老板,前提条件就得有实力。

但实际上早期行业并不见得完全是这样的。或者说大量的开发商,就是通过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赚到了起步资金。

许家印在公司某次感恩主题的年会上,介绍过公司第一座金山的由来。

“我们开发的楼盘,第一个楼盘是金碧花园。我们没有钱买地,是从银行贷款了500万,付了土地定金。首期,我们没有钱开工建设,是靠施工方垫款达到了预售条件。为了公司的起步发展,以2800元的亏本价开盘销售。开盘当天2个多小时,抢购一空,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获得了公司起步发展,非常宝贵的第一桶金。”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作为一个从国企跳槽到民企,然后自主创业的无名小辈,就能够一下搞这么大的事。除了许帝的格局敢去做,还有那个时代允许这样的人这样做。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如今我们来看,里面有很多的不可思议:

比如当时还是刚从民企跳槽,一穷二白的“小许”,是如何贷到了几百万?而几百万的定金,如何能够让政府把这么大一块地交给恒大?为什么亏本销售,又成了恒大的第一桶金?

许老板的这番操作,是在1996年的广州。广州那时候在中国,已经属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尚且如此,全国各个欠发达地区,又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离谱操作?

这还得从行业发展,还有那个时代背景说起。

中国房地产的兴起,以87年深圳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土地开始。但那时候有钱的公司没有几个,有钱买房的百姓也没有多少。能够参与进去的企业寥寥无几,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也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的国策下,老百姓逐渐有了一些钱。这时候商品房市场才算真正的起步。可当时正是蓬勃发展的年代,中国遍地是机会,有钱且愿意重仓搞房地产的企业,大多都是建筑企业。而那时候大一点建筑企业的甲方,几乎也只有政府。有能力从政府手里接到大拆大建活路的建筑老板,几乎就是第一代开发商的画像。例如北京发家的当代置业,深圳做大的佳兆业,早期都是从当地旧改的包工头开始起家的。当然,也有依靠双轨制下的商贸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的万科,最后也选择了房地产这一赛道,但这不是主流。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这个阶段的民营资本规模较小,大多数政府也没有认识到土地价值。加之制度不完善,开发商获取土地,大多还是通过政府划拨的形式。就算是明面上的走招拍挂程序,往往报名条件,也是为个别企业量身定制。

这里面既有地方保护主义,也有地方更愿意和熟悉企业合作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里面存在利益输送的暗箱操作。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数万人口的县城,百万人口的地级市,甚至是绝大多数省会,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基本都由和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豪绅还有地头蛇盘踞。并且除了部分商贸发达,或者资源型的城市,各个县、市的首富,大多数都是各种房地产老板。跟着这些地产老板喝口汤的建筑商,也都是有名有姓的大富豪。

加之那时候土地还未完全被地方政府全流程操办,也就是工业农业用地的持有者,可以深度参与到调规出让环节。而不是现在的由政府统一收回,然后调规挂牌公开出让。

于是那时候很多善于钻营,手眼通天的人就做着拼缝的生意,从而实现了空手套白狼。

以许家印的发家项目为例:

当时的地块为原农药厂地块,原农药厂效益每况愈下,规划也与如今城市发展格格不入,整体搬迁是迟早的事。可当时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改革的影响下,实在是囊中羞涩。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先补偿,然后进行土地整治后统一出让。是否有财神爷接盘,是农药厂方是否能够拿到补偿款的关键。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广州政府那时候招拍挂经验不足,同时对于一个可能存在土地污染的原工业区地块,是否能够顺利出让也没有信心。

招标环节,许家印出现了。他称自己公司虽然新成立不到一年,但背后有深圳、香港资金支持,实力相当雄厚。目前自己还有背后的大哥,都非常看好广州,后续会加大投资,为建设广州贡献一份力量。

农药厂方,还有广州政府当时缺少斗争经验,看不出对方到底几斤几两。他们对许家印吹的牛逼深信不疑,如同大龄剩女遇到了多金精壮男,完全迷失了心智,于是答应了现在看来非常离谱的条件:

恒大仅支付了500万定金,就获得了总价值1.34亿土地的开发权。而后续土地款,要等到楼盘资金回流后再补足。

而施工方看到手握价值1个多亿土地的甲方爸爸,也敢垫资施工,心甘情愿成为了恒大起步杠杆的一部分。

于是恒大就靠着500万的起步资金,开发了第一个总销额数亿的项目。

当然无论搞多大的事,最终还是得赚钱。如果真的像许家印说的那样亏本销售,就不是第一桶金,而是第一个烂摊子,自然也没有后面的恒大了。

可在那房价疯狂暴涨的年代,很多涉足房地产的大老板,都是晕乎乎的入行,然后赚到了远超预期的钱。

比如我知道的某重庆开发商,和恒大的起步非常类似。由自己当包工头赚到的几百万,还有通过关系申请到的几千万贷款,开发了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3个亿左右,原计划几百万赚几千万。结果就在2007年,房价两个月时间直接从3500不到暴涨到了接近6000。而这个老板,一下就由几百万身家的小老板,变成了数个小目标的大土豪。

这种故事,在10多年前的每个城市不断上演。所以同样搞房地产开发,以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为座右铭的王老板,会认为一个亿只是一个小目标。这真不是他凡尔赛,而是他的成功路径,还有他的圈子,都是这种传奇。

不过在2008年后,经过房价暴涨的多轮洗礼,有一些本钱的开发数量增多。同时希望吃到房地产红利的其他资本进入,土地逐渐成了稀缺品。招拍挂基本走向正轨后,行业门槛开始剧增。

地方大户垄断地方房地产的情况,在外来地产大鳄全国性布局的同时被打破。特别是在2015年货币棚改化后的全国房价普涨,以碧桂园恒大为代表的巨头,直接下沉到了县镇。而以前那套通过关系,还有忽悠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在全国都很难玩下去了。

其实自有资金就相当于项目开发的首付款,也是项目的风险抗压水平。后期无论是经营不善,还是房价下跌。一旦亏空大于自有资金,那么就必然会有其他人承担代价。

不管是购房者,还是借钱给开发商的债权人。

接下来就是预收款了。

这一块之前聊过很多了,大家基本都懂。预收款模式在各行各业也十分常见。健身房、洗剪吹办卡都是如此。

而房屋预售本质上就是开发商向购房者借钱,借钱周期就是交钱到交付之间的间隔,而利息就是同样房子现房与期房之间的价差。

由于我们被预售制调教了多年,大家基本默认期房和现房价值相同。甚至于和股票概念一样,期房更具有想象空间。以前期房价格往往还会高于同区域的二手房价格。

别问,问就是修出来品质遥遥领先。

早期制度尚不成熟,市场很多乱象。开发商常常在手续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以内部认购,或者诚意金的名义,向购房者收取现金。而这部分钱,就直接用于项目开发甚至挪走他用了。

后来由于出现房屋烂尾,一房多卖等等问题后,各地才开始完善房屋预售制度。

通常来说,要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才允许向客户收钱。而办理预售证,至少要保证土地属于自己,且土地款已经支付完成,项目规划通过了政府批准,工程进度达到了当地要求,在售部分不存在抵押。在目前的房价水平下,做到这一步,抛开欠金融机构的钱还有供应商的钱,开发商已经投入了大半进去了。

但如果不严格执行预售管理制度,那么很可能搞开发的投入可以比开个理发店还低。

我见过最离谱的是在2010年前后,四川遂宁下辖某县。那时当地居然还没有预售制的概念,开发商在没有取得任何手续之前,就可以随便收钱。当时几个做铝合金窗,装修的小老板合在一起,通过关系将一块苗圃基地调规成了综合用地然后开发项目。

他们就租了一个门店作为售楼处,做了几个模型,印了一些广告,招聘了几个销售人员就开始收钱了。至于项目现场,还是一片荒草,连围墙都只有齐胸高。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项目是否存在都要打个问号。

可当时当地老百姓购房热情非常高,大多数项目都是坑都没有挖就卖完了。由于当地开发商都这样搞,大家也没有选择。于是售楼部开业展示了一个月,就开始了内部认购。

在当时房价3000出头的情况下,开发商居然向每个人收取10万元。购房者抱着钱踊跃认购,开发商当天揽金3000余万。而后来我在网上,搜到了该项目的主体结构建设合同,合同价格也就2000余万元。

不过就算预售管理执行再到位,在擅长调表的开发商,与动荡的市场面前,烂尾楼就不可避免。并且我们这种特色的预售制度,购房者几乎承担了所有风险。虽然一些专家高呼不能取消预售制,但我觉得消费者最终会逼迫开发商做出选择。

经过这几年暴雷房企的教育,没有足够优惠的刺激,消费者也会尽量避开期房。在行业利润锐减的情况下,真正有实力的开发商会尽量选择现房销售。而自身实力不足,寄希望于预收款加杠杆的房企,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就是融资,也就是借来的钱。

房地产行业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行业聚集了社会巨量的资源财富。

老板有钱了,自然而然会就用最高的薪资,吸引了最聪明的大脑。恒大前总裁夏海钧在恒大暴雷的前一年2020年,还拿了2.3亿的年薪。碧桂园的总裁莫斌,在同一年也拿了1.9亿。

开发商的钱哪来的-(开发商的钱哪来的)

建房子这一块基本都要依靠外包,且目前还属于纯人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老板花大价钱请来这些人,自然而然不是让他们来研究如何建房子。他们最重要的工作职责,就是用尽一切办法,帮企业借钱。

土地招牌挂保证金是借来的,这个叫前前融;土地款是借来的,这个叫前融;拿到土地去做开发贷,又找银行借来一笔钱;房屋预售,是找购房者借钱;房子暂时不卖,还可以搞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更不用说还有之前讲过很多的信托绕道、明股实债、甚至是自融输血等等骚操作了。

关于这一块,里面有太多故事。很多还是我等凡人不能接触到的,甚至没法想象到的东西。里面有白色的,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渠道。展开的话将成为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

经过这一波房企暴雷潮,以前光鲜的公司外表下,这些烂账终于浮出水面。在房企资不抵债,且需要保交付的现实下,欠购房者的预收款在所有债权中具有了最优先级。其他曾经看来无比安全的有抵押债权,都可以成为其代价。

总结下来说,深挖大多数开发商的发家史,里面很多都包含了原罪。因为房地产的最基础原材料土地,是控制在政府手中。而早期在制度尚不规范,市场无法充分竞争。同时后期的规划、建设、安全、消防等,还会与地方政府发生关系。其中必然有不少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尔虞我诈、利益输送等等黑幕。

而行业发展至今,国家一步步加强对于房地产的规范,收紧对房企融资的限制,行业也由以前超高杠杆的高周转运作模式,发展成为了如今门槛极高,但又极其容易亏损的状况。可是在极度内卷的竞争环境中,房企依然坚持着借钱做大资产,同时凭借资产继续借钱的路径依赖。

在各方利益的推动下,终于将已经极度泡沫化的行业,还有高资产高负债的房企,吹成了现在这样一松就飘、一收就死的样子。

这两年的现实告诉我们,大而不能到的神话,在市场经济的重锤下,也会不堪一击。成为巨物的房企,也不可能像90年代的国企一样,妄想成为可以永远不断亏损不断借钱的怪胎。

那么曾经穷的只剩钱的开发商,如今钱到底去哪了呢?

下期再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