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投入0转化,不只是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这么简单(2.4万亿元科研经费该怎么花)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的一份审计报告引发公众关注。报告称,广西审计厅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其中,一所区管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过亿的投入,零成果转化,两个数字的对比很快引发了舆论热议。实际上,审计报告中提及的成果转化率指的是市场转化率,也就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产品的比率。即便并未能找到更具体的信息,这一数据还是令人产生了一些疑问。首先,一个很基本的道理是,科研成果不能仅以市场化、商业化的程度来衡量,有一部分理论研究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或无法直接转化为市场产品,但其本身意义非凡。例如,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长的时间都仅仅是理论研究,但却颠覆了人们对物理学的理解,也为核能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市场转化率很难完全作为考核所有科研项目的统一标准。

即便这样的情况较为稀少,面对大量的应用型科研项目,也仍有不少疑问。包括这些以市场转化率为考核的项目申请时是否已有市场转化目标?如果有,那么总投入1.31亿元分给862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15万左右的预算,原本的目标是什么?其可行性是否有据可依?市场转化率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计算口径,那么,如何区分哪些项目是有科学价值却无法市场化、哪些项目存在滥用科研投入的嫌疑,成功实现科研转化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些疑问并不能在审计报告中找到答案,也不应该由审计部门来回答。但这一份审计报告,却揭开了一个普遍存在于科研界的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

低效的科研投入,不仅在于有争议的科研转化率上,这份审计报告还提出了另外两个更为显著的问题。

其一,是高校科技项目立项聚焦重点不够突出,简而言之,是以论文为目标的项目占比过多。报告指出,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接近四成的论文型小项目,也就是说,有四成的项目经费花在了为高校学者发论文上。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却也十分无奈。对于高校的学者尤其是年轻的“青椒”而言,有着评职称“非升即走”的压力,而核心指标正包括论文。那么,对这些学者而言,发论文来保住职称,是一个最实际的选择。对这些学者加以谴责或是以科研精神激励,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最根本的做法还在于破除“唯论文”机制,才有可能创造一个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

其二,是科研项目结余资金闲置,也就是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或用途与预算不符。报告指出,4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净结余6682.28万元长期闲置未及时盘活;2所高校22个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求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最高达到69.24%,造成914.02万元资金闲置。无论是申请项目预算时并未做好项目设计,或是项目运行途中发现项目无法进行,这样的资金闲置都是对科研投入的浪费。如何调整科研项目的灵活性,是否能在其中作出一些动态调整,应当是提升科研投入使用效率必须讨论的问题。

过亿科研投入转化率为零,这一论述本身或许存在争议,科研成果也不能仅以市场转化率为衡量指标。然而,这份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不仅在于科研转化率,高校普遍存在的“唯论文”与项目经费管理混乱应当得到重视。如果科研经费分得稀里糊涂,规划不清,学者仍需为了保住饭碗不断发论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