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行走在桑珠孜区乡村城镇,记者看到,“支部+”新模式已全面推广,在发展、民生、文化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得到老百姓的真心点赞。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姚常雨介绍,近年来,桑珠孜区坚持“党建统区”战略思想,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志愿服务队、党支部+文化大院、党支部+便民服务点、党支部+连心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支部1+5”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探索实践,实现了“组织受拥戴、党员获好评、群众得实惠、发展有后盾”的新突破。
“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
走进甲措雄乡比杂村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正在进行年终结算。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告诉记者,比杂村成立了由支部班子成员担任理事长的农机合作社,两年来,合作社盈利100余万元,全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比杂村已迈入“万元村”行列。
“这正是我们实施‘党支部+合作社’的成果。”桑珠孜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刘云介绍,桑珠孜区以提升高原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引入“党支部+合作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合作社的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功能,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带动和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融互促。
记者了解到,比杂村的成功经验产生了强烈的连动效应,桑珠孜区近40%的村(居)相继筹建了由村党支部参与的奶牛养殖、生猪养殖、藏鸡养殖、民族手工业、“藏家乐”民俗旅游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66个。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桑珠孜区还推行“党支部+连心超市”模式,对党内帮扶实施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刘云告诉记者,桑珠孜区整合资金400余万元,通过免费提供场所和百货超市所需基本设施,建设贫困党员群众脱贫连心超市12个,在支部指导下经营运作,激发贫困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发创造性。
“支部+”:搭起干群连心桥
早听说城南办事处吉培林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推出“连心卡”服务,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水电维修、家电维修、粮油配送、医疗、生活照顾等无偿服务。记者在吉培林社区了解到,群众对此评价非常高。社区居委会主任其美旺姆自豪地介绍,截至目前,社区已开展服务2200余次,真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刘云介绍,桑珠孜区推行“党支部+志愿服务队”管理服务模式,每个党支部设立1个志愿服务分站,遇有群众诉求就近派遣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服务。同时,党支部每月从5日、15日、25日中选定两天在辖区开展集中志愿服务。
在支部主导推动下,桑珠孜区还以“党支部+便民服务点”的方式,着力解决“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努力提高便民服务效能,深化“一站式”服务内涵,使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获得感,把便民服务点建设成党群、干群连心桥。记者了解到,目前,1个市民服务中心、25个便民服务大厅,在属地党组织引领下全部完成“一站式”效能服务提质升级,通过公开指引、精简流程、职能合并和远程服务,实现了群众办事“少走弯路、少跑腿”“少进门槛、少排队”“少受流转、少花费”。
这些新模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城北办事处江洛社区的次多老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些便民举措,让他少操了不少心,很多事不出家门,社区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办理了。
“支部+”:传播知识新平台
走进位于甲措雄乡斯玛占堆村的文化大院,具有藏式风格的广场,漂亮的文化活动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大院比许多县的广场还要气派。
“文化大院,成为我们了解政策、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斯玛占堆村党支部书记次旦顿珠介绍,斯玛占堆文化大院不仅成为传承斯玛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娱乐健身的平台,还成为党支部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
记者了解到,桑珠孜区把文化大院作为思想建党、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实施“党支部+文化大院”工作模式,各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服务功能,通过文化大院为丰富群众生活、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传播党建文化搭建平台,促进基层文化大繁荣。
城南办事处德勒社区老干部次仁罗布告诉记者,他们社区的文化大院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如今,文化大院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或者在文化大院学习政策,或者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目前,桑珠孜区已建起多个文化大院。其中,甲措雄、江当、城南、城北几个乡镇充分利用各村(居)文化大院已有的资源,在满足农牧民查询“种、养、加”技能需求和文化娱乐的基础上,让广大农牧民了解党的历史、了解西藏的历史,通过新旧西藏对比,知党恩、感党恩,进而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
同时,各级村(居)党支部还积极协调司法、科技、卫生、老年科协等单位,在文化大院开展法律宣讲、农科普及、健康讲座等服务活动,深得群众赞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