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市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区治理的基础平台。徐汇区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制度,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事务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近年来,凌云街道在党建引领下不断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和孵化培育,“绿主妇品牌”“华理学区建设”“417街区片区一体化”等陆续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上海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
在这背后,有何秘诀?
“破圈”出新,方法何在?
“‘凌’距离·陇上生活工作法”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系列工作法包含“五步法”,分别是联动工作法、互嵌工作法、里弄工作法、圈层工作法、智治工作法,构成了凌云“党建红 生态绿”社区工作落地的五大机制。
联动工作法,“个体”变“多元”
凌云街道致力于打造不同主体之间及同一主体内部的联动机制,在联动工作法上已经形成层级联动、部门联动及地校联动三种不同类型的联动机制。
一是层级联动
围绕“生态凌云”建设,例如街道在河道治理上建立了“区-街道-居委”三级河长体系,落实水环境保护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的“党政同责”“双总河长”工作机制,压紧压实管水治水的责任。
二是部门联动
围绕417街区建设,统筹党建办、服务办、自治办、社发办、营商办、管理办、平安办等资源力量集中向街区倾斜,推动街区空间形态、物业管理、社区自治、生活服务四个层面的一体化。
三是地校联动
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集中且丰富的优势,街道与华东理工大学及五所中小学多年来积极推动地校联动,不断深化区域化党建,在社会治理创新、基层队伍建设、华理学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打造了“华理学区专家顾问小组”“凌云社会治理研究院”,成功推出了“非遗进学区”“凌云街道居民区书记主任优才研修营”及“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基层实践点”等多个项目。
互嵌工作法,“隔阂”变“黏连”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互嵌”强调不同主体及不同资源的彼此渗透,进而呈现更好的治理效果。凌云街道依托“党建 ”模式打造党群互嵌式社区,以强化社区整合,将地域社区上升为具有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新型社区共同体。
一是加强物业治理的互嵌共商
推动物业行业党建、物业企业党建、业主委员会党建和楼组党建,切实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小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例如梅陇六村两委班子、三驾马车共同商议压缩社区80%的办公空间,释放服务n次方的能级效应。再如推进空间的改造,解锁更多公共客厅,为社区议事协商制造各式各样的交往契机。
二是完善驻区单位的互嵌共治
做实区域化大党建平台建设,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增强居民区与驻区单位、企业的资源共享与队伍共建,为共建单位量身定制适合落地开展让居民获益的公益项目,同时兼顾好单位企业的“收益”,在社区治理中找到互惠互利的均衡点,形成良性循环,引领“自治 共治”的协奏曲。
三是探索社会组织的互嵌互动
重点培育和扶持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例如建立党员指导员制和微自治项目申报制,基于趣缘培育社区自组织,逐步实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从自娱自乐的“独乐乐”到为群众服务的“众乐乐”。
里弄工作法,“陌生”变“结缘”
如何将“小里弄”做成“大文章”,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凌云街道探索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街道着眼处理好家与家之间的“小邻里”和里弄与里弄之间的“大邻里”关系,构建“和睦相亲、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精细打造邻里议事厅、邻里服务站、邻里活动点、邻里户联网。
一是邻里议事厅——共商邻里大家事
塑造社区治理生态圈。打造家门口的邻里小汇议事堂,开展邻里党群议事会,进行街区对话、共商共议。组建“绿主妇”议事会,在“主妇-家庭-楼组-小区”四级带动辐射下,解决居民“急难愁”,消解居民“怨恨烦”。
二是邻里服务站——共建邻里一家亲
构建家庭生活幸福圈。打造“凌云里·党群服务站”“绿治·党群服务站”等系列党群服务站点,推进家门口的邻里小汇建设,紧扣宜居、生态、书香、智慧主线,在417街区建成健康、生活、亲子三大主题邻里小汇,搭建起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和便民点等服务载体,实现小空间、小聚集、大平台、大服务。
三是邻里活动点——共融和谐邻里情
建设友好和睦生活圈。打造“松风花园邻里汇”“拾艺汇邻里小汇”“渔书邻里小汇”等居民休闲娱乐首选场所。举办邻里节,开展弄堂文化活动,打破邻里隔膜,有效推动“陌邻”变“睦邻”。
四是邻里户联网——共享温暖邻里爱
形成守望相亲互助圈。升级扩展邻里“能人圈”,开展“街区帮”自治共治项目,推进邻里一家亲互助式养老模式,深化睦邻点建设,打造家庭结伴、邻里结情、街区结缘的空间载体。
圈层工作法,“聚焦”变“外延”
“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在社会治理中,圈层结构反映着治理主体及治理要素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凌云街道从“以人为中心”的内圈层、“以家为中心”的中圈层及“以邻里为中心”外圈层三大圈层开展行动,实现群众动员的高效率、居民归属的持续化和居民服务的精准化。
一是发挥居民动员的圈层效应
以“人”为圈层中心打通隔阂,将“以人为本”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核心取向,以关键人物作为破解社区焦点问题的突破口和抓手,以个体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楼组、以楼组撬动社区,同时延展居委会“串百家门”本领,用心去与居民交谈,抽丝剥茧发现居民的诉求,知晓百家情、力解百家难。
二是激活居民归属的圈层效应
以“家”为圈层中心强化归属,无论是老旧小区还是新建商品房,从居民来源、地块溯源等方面找到文化底蕴的脉络,抓住任何的蛛丝马迹制造社区公共话题,形成社区的“热搜词”。街道创设了“生态家”的文化特质,以各种方式还原农田、火车、花卉等凌云旧历史,拍摄《陇上花开》,打造初心老站,勾起大家共同的回忆,形成浓烈的“家文化”归属感。
三是强化居民服务的圈层效应
以“邻里”为圈层中心聚集人气,整合多方资源,打破界限壁垒,实现跨界合作,“三社联动” “社企共营”推动外在力量入驻社区,打开社区大门,转身变为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实践基地,用服务反哺社区居民,打造多元参与的实践载体。
智治工作法,“传统”变“迅捷”
在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社区治理如何实现由传统小区向智慧社区的转换成为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凌云街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治工作法”,致力于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挖掘智慧社区的需求,积极打造基于人的需求的新型智慧社区。
一是落实一网通办
凌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承接公安、民政、人社、医保、卫健、住建等12大类共计190项事务受理服务;同时,试点打造了华理苑综合事务一门式受理中心,并逐步向其他居民区辐射,社区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二是基础设施智能化
在智慧公安项目上,推行微卡口、智能监控、门禁联动监控,门禁及各居委汇聚机房建设;在“书香凌云”品牌项目上,推行了“3 12 X”线上智能书屋建设等等。
凌云街道以打造“陇上美好生活共同体”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以共情、共治与共融为社区治理方法论,致力于将“党建、生态、书香、智慧、康养、青年、宜居”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进行融合呈现,使得整个凌云街区成为一个充满多元色彩和美好生活遐想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在回应人民关切中“以事聚人”,在破解民生难题中“聚人成事”,最终逐步实现“问题自下而上的发现、评价机制自下而上的进行、问题解决自下而上的提出”与“自上而下的党建区域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全域治理的新形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