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健康档案几年有效)

居民健康档案

指居民身心健康(正常的健康状况、亚健康的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促进、非健康的疾病治疗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

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健康档案几年有效)

可以说居民健康档案是伴随着新医改而生的,2009年12月3日原卫生部公布的《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目标是——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至今,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那么现在这些档案建得到底怎样了?能发挥出当时预想的作用吗?在回答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坎坷”。

一味追求建档率让健康档案误入歧途

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健康档案几年有效)

一项新事物的推广最容易犯“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过于追求数据和成绩”的错误。 居民健康档案也不例外,一推出就是全国范围内整齐划一,不顾各地经济、文化、风俗、疾病发生率等等情况,制定出严苛的建档率。

而正是这个建档率以及几种常见慢性病发病率和管理率的硬性要求,让健康档案在推行之初就陷入“造假泛滥”的质疑。

上面需要“漂亮”的数据,下面为了配合,或者免于处罚不得不造假,所以,“健康档案闭门造车”的问题被媒体屡屡曝光。时至今日,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虽然表面上“建档率”很高,但是实际上,随便抽取一位居民,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建了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内容是什么?相信抽查结果不会很乐观。

而对于基层医生来说,这些健康档案的用处又有多大呢,除了考核时被要求拿出来检查查看,平时是否用得上呢?或许因为自感无用,所以才觉得即使造假也无所谓吧!

健康档案要明白为谁而建的问题

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是更加规范、动态地管理居民的健康,让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本辖区内居民的健康情况,提高常见慢性病的管理效率。

当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极高,按照规定这类人群都需要建立档案并管理。但是实际上,笔者每天都接诊不少这类患者,笔者有意地问这些患者有没有建立健康档案,当地基层医生是否给他们管理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但按照当前我们居民的建档率推算,这些重点人群都应该在当地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建档了,只不过,建档是医生的事儿,好像跟他们没关系一样。或者即使有建档档案也是“纸上谈兵”,居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建档的人不重视,被建档的人不关心,这样看来,这个健康档案的意义在哪里呢?

封闭的档案意义在哪里?

健康档案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持续更新,并能流动。时至今日,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绝大多数地方的健康档案还依旧是各自为阵,“建完即死”。

本行政村(社区)的基层医生建立的健康档案只有本单位的从事公卫工作的医生能够看到,患者到县级医院就诊医生也无法看到他的健康档案,居民自己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档案。这种封闭的档案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有少数地区的健康档案开始对辖区居民开放,居民凭身份证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如此一来可以让居民随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档案的真实率自然会提高。

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健康档案几年有效)

另外,还要解决健康档案共享的问题,建档居民到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诊,该医疗机构的医生应该可以随时查阅他的健康档案,对他的过去发病史、用药史、住院记录都能了解,以方便诊断和用药。而且上级医生也能看到基层医生在建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时沟通、解决。

总之,健康档案本来应该是为居民健康而建,但是时至今日,很多地方在实际操作中仍旧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一切为了上级考核而建档,最后该建的档案没建,建完的档案又没有实用价值!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件事情推行了十年,效果依旧不如人意,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当初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只有真正弄清了这些,才能找准方向,继续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