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产业及地方层面的绿色实践越来越丰富,为介绍中国2022年绿色发展进展并分享经验,12月20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发布《2022绿色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在全年专题报道汇编基础上做了内容扩充。
新京报社编委、贝壳财经创始人苏曼丽在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2绿色发展峰会上发布《2022绿色发展报告》。
《报告》共有五章,分别为中国碳中和行动、关键产业绿色升级和零碳转型、城市案例及各地零碳政策、2022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全球零碳行动及展望。
在产业篇,《报告》从绿电、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碳监测、算力等关键产业切入,阐述了当前产业绿色转型的现状、挑战和解决之道。《报告》显示,新能源将是绿色经济的新未来,但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长期工程,实现能源转型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否则可能会增加全球能源危机,造成经济衰退等风险。
在展望篇,《报告》阐述,当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9摄氏度,根据气候模型预估,气候系统变暖至少会持续到2040年。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加强合作,各尽所能。
本次《报告》还有一大亮点,即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共同从80余个征集案例中评选出“2022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获选主体中有2个城市,分别是武汉和张家口;8家机构分别是北投环境、蚂蚁集团、晶科能源、腾讯、亿利资源、远景科技、吉利、农行湖州分行。十大案例从新能源开发利用到煤炭清洁化发展,从零碳工厂建设到城市低碳实践,从绿色科技崛起到碳普惠、碳金融发力,基本涵盖了2022年度绿色发展的重大成果。
中国碳中和行动:政策措施集中发力,绿色产业企业持续扩容
《报告》第一章聚焦中国碳中和行动,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回顾了2022年我国绿色发展情况。
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 目标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发力。我国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 N”(1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是指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政策文件)体系。
2022年,我国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明确行动方案、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经济政策、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推进全民行动、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在2022年密集公布行动方案,其中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湖南、海南、 江西等地相继印发了“双碳”行动计划,不少内容广受关注,包括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内蒙古相关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等。
又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2022年7月,全国碳市场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通过市场机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从市场层面看,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报告》引举了多组数据说明: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CO₂排放量同比增长2%,而我国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7%;我国绿色产业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不足100万家增至2022年10月的超240万家;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走上“风口”,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总营收均超过2000亿元,同期增幅超过30%;水电发电装机超4亿千瓦,2022年前三季度光伏发电量增长32%。
此外,在“双碳”目标趋势下,环境监测产业将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10月,我国2022年环境监测相关企业注册量91877家,累计现存企业数量超36万家。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环境监测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20年环境监测企业注册量翻倍,新注册67697家。
关键产业零碳转型:以安全为前提,数字化驱动变革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报告》第二章从绿电、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碳监测、算力等关键产业切入,阐述了当前产业绿色转型的现状、挑战和解决之道。
近些年,诸如关停落后煤矿、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举措都是能源转型的缩影。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均已位列世界第一,风光大基地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绿电交易启动一年有余,新能源将是绿色经济的新未来。
《报告》同时指出,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长期工程,实现能源转型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否则可能会增加全球能源危机,造成经济衰退等风险。
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产业链下游终端的一个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能源消费和排放的大产业。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响应国家战略部署,通过创新绿色设计、推广绿色产品、搭建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回收措施,不断提升汽车产业的绿色化水平,推动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制造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虽然我国已初步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建立了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但我国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绿色低碳转型存成本压力和难度,绿色园区、绿色制造推广也尚无统一标准。《报告》提到,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将是绿色园区、绿色制造的重要路径。
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上排放规模最大、排放降速最快、转型任务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如何准确地监测、核算碳排放量是重点和难点,碳监测是辅助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不过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要充分借鉴吸纳国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经验,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改革发展新路子。
与双碳政策绿色发展相伴相生的还有算力,其被誉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输”,再到“东数西算”,这个包含地理标签的“新词”,蕴含着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变革,承载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践行“双碳”政策的时代愿景。为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践行“双碳”,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 并在10月已初见成效。“东数西算”工程每年投资体量达几千亿元,对有关产业拉动作用会达到1:8。
产业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引领和金融支撑,《报告》在该篇章也阐述了绿色金融在产业零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标准制定、激励机制、 产品创新、地方试点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为了落实双碳目标,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正在加大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研究编制转型金融标准,提升信息披露水平,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城市样本:千万人口都市的用能变革,零碳产业园落地化石能源之城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的60%以上,因此城市也是碳中和的主阵地。《报告》第三章盘点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包括北京、山西晋中、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西吉安、江苏盐城、山东烟台等。
作为一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零碳转型的重点做法包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以智能化手段降低能耗、能源清洁发展等。例如在平原地区推进无煤化方面,“十三五”期间,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结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同时举全市之力全面实施各类用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大市,该市在蒙苏经济开发区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园区内80%的电量由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直供,20%与电网交易,即通过电力交易中心购买绿电,最终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预计到2025年,该零碳产业园将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1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的目标。
山西晋中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率先开展甲醇燃料、甲醇汽车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经过30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甲醇研发、甲醇装备制造、燃料输配完备的甲醇产业体系。下一步将建设千亿级甲醇经济新生态,发挥吉利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优势,投资200亿元启动国家甲醇经济示范区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目标为建设“绿色能源之城”的江苏盐城,积极打造近海深远海风电大基地、区域绿色光伏发电基地、煤电转型江苏标杆和国家级大型LNG储备基地,同时推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提升氢能“制储运”规模化水平,通过构建“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新格局,为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的山东烟台海阳市,2022年,核能供暖面积达450万平方米,通过核能综合利用来替代原来的燃煤供热,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根据测算,海阳市核能供暖全覆盖后,替代了当地原有的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少原煤消耗10万吨,核电站原来排到空气中的热能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年度十大案例:立体光伏治沙,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
《报告》第四章为2022年度十大案例。为更好地分享传播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益实践,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2022年11月初,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启动了“2022年度绿色发展案例”征集活动,15天内收到来自20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申报表,共征集到80余个绿色低碳案例。
经自主申报、多轮评选,专家评委从典型性、创新性、有效性、推广性、影响力五个方面评判,最终遴选出“2022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
获选主体中有2个城市,分别是武汉和张家口;8家机构,分别是北投环境、蚂蚁集团、晶科能源、腾讯、亿利资源、远景科技、吉利、农行湖州分行。十大案例从新能源开发利用到煤炭清洁化发展,从零碳工厂建设到城市低碳实践,从绿色科技崛起到碳普惠、碳金融发力,基本涵盖了2022年度绿色发展的重大成果。
以北投环境为例,2020年9月底,为了给副中心提供绿色低碳的优质空间,北投环境(全称“北投集团环境公司”)进行了腾退工业地块的生态修复,针对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场地探索了一套新型场地管理模式。最终,原东方化工厂成功变身为“城市绿肺”。这是国内首例大型石油化工场地进行创新管理与绿色实践的绿色修复项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的国内首个风险管控项目。项目累计节省约70%-80%的环境治理资金,节省耗电量2880万度,折合减少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又如亿利资源光伏治沙,从最初的10MW开始探索起步,不断创新在库布其地区立体化、规模化、生态化、绿色化的光伏治沙模式。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利用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实现“板上双面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低碳产业”。
亿利资源已成功实施了91万千瓦的光伏治沙项目,完成投资50多亿元,治沙面积100平方公里,每年发电12.5亿度,累计发电量达30亿度。亿利库布其沙漠治理核心区域经过30多年的整理,植被覆盖度从不足3%增加到现在的65%,生物多样性从123种增长到动植物530种,沙尘暴频率从一年50多次下降到1次。
入选城市张家口,以筹办举办冬奥会、创建国家公交都市为契机,大力推广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谋划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张家口市在国内率先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也初步形成全产业发展格局。北京冬奥会期间,为全面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张家口核心赛区全部使用氢能车辆共710辆,首次实现奥运史上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助力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张家口示范运营经验表明,燃料电池公交客车已具备在高寒地区推广条件。
全球零碳行动:气候系统变暖还将持续,“合作”是关键词
当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9°C,而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根据气候模型预估,气候系统变暖至少会持续到2040年。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加强合作,各尽所能。”《报告》在第五章进行了全球零碳行动展望。推动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全球合作,目标明确, 但过程坎坷。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在国际气候的大舞台上,表达自己的决心,还要借助平台服务全球的减碳行动。 同时,与不同的国家和组织打交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第五章还围绕转型、服务、创新、资本、交易等关键词进行了展望。在创新方面,《报告》显示,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科技创新是重要破题之道。目前有三种不同的减碳战略:首先是衰退型减碳,就是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但由于生产活动不能停顿,这种类型通常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是增效型减碳,就是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第三种是创新型减碳,是指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这是一种进取型战略。也正是这样的愿景,推动了甲醇氢能、 新能源发电、CCUS(碳捕集)三种不同方向技术的发展。
交易方面,除现有的发电行业外,预计“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有色、 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品种将从当前的以碳配额为主、CCER(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为补充, 逐步引入期权、期货、远期、互换等碳金融衍生品,不断完 善碳交易金融体系。此外,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望参与全国碳市场,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流动性。
资本方面,《报告》显示,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碳风险、绿色风险、气候变化风险等主要是通过碳排放量衡量的,投资者或资本在做投资标的估值时,已经把企业碳排放强度纳入进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与碳相关的风险会成为影响资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和积极参与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多项国际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在国际上的定价权。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程维妙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