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中科院正式官宣,事关RISC-V架构,倪光南的期望正在实现
2 共同守「沪」 上海芯片厂商一览
3 600亿到位!清华紫光迎来好消息,重整进入实质交割阶段
1 中科院正式官宣,事关RISC-V架构,倪光南的期望正在实现
全球芯片架构市场主要被ARM和X86占据垄断地位,虽然还有其它的MIPS,RISC-V架构,可是在ARM,X86这两大主流架构面前,很难形成抗衡的生态实力。
不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都开始基于RISC-V架构做芯片研发,甚至国内权威科研机构中科院也在RISC-V架构的基础上设计出开源处理器核“香山”。
而关于RISC-V架构,中科院官宣了好消息,倪光南的期望正在实现。中科院带来了怎样的好消息呢?对于RISC-V架构,倪光南有怎样的期望?
关于RISC-V架构,中科院官宣好消息
对芯片设计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设计一款芯片之前,必须在某个架构上进行芯片设计研发。芯片架构就好比一栋大楼的地基,若没有地基的支持,芯片设计就好比空中楼阁。
所以芯片设计厂商会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芯片架构。移动终端选择ARM,PC端选择X86,这两大架构垄断了全球芯片架构市场,对应的生态十分庞大。
不过在科技行业的发展需求下,RISC-V架构逐渐崭露头角,基于RISC-V架构开发的芯片越来越多。华为、阿里、AMD等公司都在RISC-V架构上展开布局,或是取得了实际芯片成果,或是招募RISC-V架构工程师。
另外中科院也曾设计出RISC-V架构开源处理器“香山”,并实现第一代内核“雁栖湖”的流片,采用28nm工艺。并且朝着第二代内核“南湖”目标出发,设定工艺为14nm。
“香山”作为RISC-V开源处理器核,已经明确了“雁栖湖”和“南湖”这两大芯片版本。其中28nm的雁栖湖由台积电代工,14nm的南湖由中芯国际负责生产。
中科院在RISC-V架构研制出“香山”开源处理器,还定下了明确的发展路线。但是关于“香山”这一国产芯片项目的归属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
而关于这一点,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官宣好消息,表示“香山”的归属是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开芯院)。
包云岗透露,经过4个月的筹建,围绕“香山”第一批的新项目已经启动,后续还有更多的开源芯片项目会陆续启动。
“香山”是国产典型的RISC-V开源处理器,一旦“香山”芯片项目发展壮大,在除了14nm之外的7nm甚至是5nm等高端领域取得突破,不仅是国产芯片的一大里程碑,更是验证了RISC-V架构在CPU市场的潜力和实力。
国内外企业正在摆正RISC-V的位置,虽然目前RISC-V还比不上ARM,X86架构,可是它的架构技术和开源优势,未必会输给其它两大架构巨头。现如今中科院包云岗正式官宣,事关RISC-V架构在国产芯片的应用,看来倪光南的期望正在实现。
倪光南的期望
倪光南对RISC-V是十分看重的,全球CPU架构格局一直被ARM,X86主导。
这样的格局看似没有问题,可是会发现这两大架构都偏向于鹰酱。当它发话时,两大架构公司便停止了在隔壁邻居的市场业务,俨然一副言听计从的模样。
而且ARM嘴上说着合作,可是V9架构的合作名单中却没有华为。至于X86架构背后的英特尔,这家公司作为美企,站在怎样的立场上不用多说了。
也许有人好奇,RISC-V不也是国外的架构吗,而且项目作者还是来自加州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其实RISC-V和ARM,X86架构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RISC-V做到了真正的开源免费, RISC-V主要的高级会员还是中国企业,相当于中国企业在RISC-V架构当中是不受使用限制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企都将RISC-V作为替代发展目标的原因。
倪光南对RISC-V的期望值非常高,倪光南表示,中国要想打破X86,ARM垄断局面,实现自主可控,开源RISC-V架构是一大机遇和方向。
对此,倪光南的期望是将RISC-V作为国产芯片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垄断的保障。以ARM和X86的芯片架构市场地位,想要打破垄断或者动摇二者的地位非常困难,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却还是对RISC-V抱有很大的期望。
写在最后
事实来看,中科院RISC-V开源处理器核“香山”已经在渐渐实现倪光南的期望,随着“香山”有了归属,一定能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的项目研究下取得更大的进展突破。为国产芯片能够在RISC-V架构领域实现节节攀升,稳步前行。(电子半导体行业动态)
2 共同守「沪」 上海芯片厂商一览
提起上海的集成电路,更多的朋友应该会关注到上海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实力。在芯片制造领域,上海现在坐拥中芯国际、华虹等明星企业。就目前国内大陆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将处在芯片制造领域第一的位置。
那么上海芯片设计(Fabless)原厂、晶圆代工制造厂、封测厂、材料厂商、设备厂商都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梳理了一下:
一、芯片设计公司
在国内主要的芯片公司中,其中约一半公司办公地址在上海,很多设计公司在上海均设有研发中心或办公室。
注:排名无先后
二、晶圆代工制造厂
2021年底,上海共有20条已达产/待建设产线,其中产能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中芯国际及华虹半导体。
注:排名无先后
中芯国际作为现在国内大陆地区在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不仅仅拥有最多的产能,在先进制程方面,已经实现了14nm制程的量产。在国外对中国半导体行业不断封锁的大背景下面,中芯国际的重要性可以说不言而喻。
中芯国际公布2021年度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356亿元,净利润为107亿元。营收、利润双增。按照公开信息, 28nm 及以下成熟制成仍旧占据了大比例营收。
中芯国际收入来自 0.18/0.15μm 制程、以及 55/65nm40/45nm 制程的部分,分别对应电源管理芯片、指纹识别芯片、图像传感器以及 NOR Flash、应用处理器、WiFi 蓝牙射频芯片等应用,主要客户包括华为、高通、博通、格科微、兆易创新等。
华虹集团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芯片制造领域的企业,现在已经成长一家覆盖芯片制造、设计、元器件等各个领域的集成电路综合性企业。
华虹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纯晶圆代工企业,专注于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及电源管理和逻辑及射频等“8英寸+12英寸”特色工艺技术的持续创新,先进“特色IC+Power Discrete”强大的工艺技术平台有力支持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亦满足汽车电子芯片生产的严苛要求。量产工艺覆盖1微米到28纳米各主要技术节点,其中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方面,公司工艺技术能力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IC卡芯片晶圆制造规模全球最大,功率半导体方面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深沟槽超级结工艺技术以及车规级的IGBT生产技术。
华虹下游客户阵容豪华,合作稳定黏性很强。华虹半导体客户主要为国内设计厂商为主,在主要产品功率半导体及MCU产品方面,主要客户包括新洁能(IGBT及超级结)、斯达半导(IGBT)、艾为电子(MCU);射频器件主要客户为国内龙头设计商卓胜微;CIS主要客户涵盖格科微及豪威科技(韦尔股份)。
三、封测厂
封测厂相较晶圆厂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上海的封测厂有安靠(上海)、上海凯虹科技有限公司(Diodes子公司,产品为功率器件)、日月光(上海)、紫光宏茂、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Sandisk子公司,产品为Flash)等。
注:排名无先后
四、半导体材料厂商
除了晶圆、封测、设计外,上海亦是半导体材料的重镇。其中沪硅产业、上海新傲、上海新昇、上海新阳材料、上海合晶、等多家半导体材料企业位于上海。
注:排名无先后
沪硅产业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 造企业之一,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 300mm 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沪硅产业自设 立以来,坚持面向国家半导体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全球化布局,坚持紧跟国际前沿 技术,突破了多项半导体硅片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我国 300mm 半导体硅片 国产化率几乎为 0%的局面。
五、半导体设备厂商
上海也有很多的半导体设备厂商,比如中微半导体公司、盛美半导体、上海微电子、至纯科技、万业企业等多家优秀企业在上海。
注:排名无先后
以上可以看出,上海半导体行业在我国地位举足轻重,希望上海这次疫情早点过去,一切恢复正常!(芯极速)
3 600亿到位!清华紫光迎来好消息,重整进入实质交割阶段
去年,紫光集团因为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整。
2022年4月1日,紫光集团重整事项迎来好消息。据报道,战略投资方智路建广联合体,投入的用于清偿紫光集团原巨额债务的投资款,共600亿元,已经全部到位,这标志着紫光集团重整进入了实质交割阶段。
建造“芯片帝国”,从并购开始
清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依托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在技术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研发出过很多名动一时的产品,比如紫光U盘、紫光MP4、紫光扫描仪,这些都是时代的记忆。
讨论紫光集团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紫光集团的董事长赵伟国。1985年,出身贫困的赵伟国通过不懈的努力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在清华读研究生期间,他作为实习生首次进入了紫光集团,也为他与紫光集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但是实习结束后的他并没有留在紫光,而是在毕业后与朋友成立了合资企业,进入投资领域。
赵伟国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在房地产、天然气等投资市场一顿操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他本人表述,曾经带着100万去新疆,回来的时候竟然赚了45亿元,足足4500倍!
数年之后,赵伟国重新回到了紫光集团,任职董事长。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芯片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并立志“要打造一个芯片帝国”。
可是集成电路领域,门槛太高、更新又快,当时的紫光缺乏技术积累。怎么才能快速切入行业呢?
于是赵伟国重拾他的投资思路:并购!
持续并购,紫光资不抵债
自2013年开始,紫光集团便开始了疯狂地“并购”之旅。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9年,紫光收购了20多家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
2013年7月,紫光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讯,所负贷款金额为9亿美元;次年7月,紫光集团又以9.07亿美元收购了锐迪科微电子。2015年5月,又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三通信51%的股权。
可惜的是,芯片终究是高科技产品,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看见成果。紫光说好的要打造“芯片帝国”,但呈现出来的更像是芯片领域的“资本帝国”。
通过这些并购行为,紫光确实积累了一些芯片领域的专利技术,但还不够领先,比如从当时紫光收购的公司的能力来看,在移动芯片市场,展讯通信的规模、市场份额与高通、联发科等还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伴随着持续的并购,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从不到70亿元跃升至3000亿元。但与此同时,负债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仅仅八年的时间,紫光的总负债增加了约50倍。
紫光集团的债务就越压越多,为之后的发展之路埋下了“雷”。
最终还是撑不住了,从2020年11月开始,紫光的相关债券就出现了异常波动。在2020年12月,评级机构把紫光集团的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B,2021年3月又下调为C级。
到了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这6支债券违约。
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通告,宣布集团资不抵债,缺乏清偿能力,开始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紫光“新生”,重新起航
好在紫光集团还是等来了“新生”,也因为前些年的收购,紫光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芯片产业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企业之一,所以在宣布重整以后,多家资本都伸出了橄榄枝,愿意接收债务。
对于紫光集团来说,这次破产重整未必是一件坏事,可能也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
比如曾经的北大方正,也是在破产重整后有了新生命:他们先找到了平安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然后平安以资金注入的形式来获取控股权。
北大方正拿到这笔资金后,一方面解决了欠下的债务问题,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也能使企业重新发展业务,进行持续经营。
对于紫光来说,这次的重整可能为他这些年来的“并购战略”按下了暂停键。希望新生的紫光能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上,为芯片产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芯片行业与很多传统行业不同,研发技术需求高、资金回报慢、回报周期长,不是依托普通的资本运作就可以获得成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耐心和持续投资。
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一方面,资本运作绝对不是实现我们芯片产业发展的可靠途径,加强技术研发才是关键。
但与此同时,芯片行业的发展又需要充裕的资金提供支撑,也就是说,无法将资本运作完全从中剔除。
如何在资本和技术研发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众多芯片企业都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写在最后:
因为紫光集团有比较完备的芯片产业基础,所以在企业面临重整的时候仍然有不少资本伸出援助之手,要帮紫光还钱。
现在随着600亿资金的到位,我们还是期待紫光未来能在技术上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也期待紫光实现“建造一个芯片帝国”豪言的那一天。(电子半导体行业动态)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