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2022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快来一起看看2022年2月中旬至今的科研成果吧~

卢洪洲教授课题组发现“羟甲香豆素”——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星”

2022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于文强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Hymecromone: a clinical prescription hyaluronan inhibitor for efficiently blocking COVID-19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透明质酸不仅与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临床参数密切相关。此外,还可直接导致小鼠肺部病变。而羟甲香豆素通过下调HAS2/HAS3表达可以显著降低透明质酸。在研究中,89%接受羟甲香豆素治疗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吸收,然而对照组只有42%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吸收。且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羟甲香豆素治疗的患者的淋巴细胞恢复更快。这些发现都证明了羟甲香豆素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为今后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支持和保障,让人不再谈“新”色变,走向平凡之路。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卢洪洲教授课题组联合发现“RBM”残基是中和奥密克戎的“桥梁”

2022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与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晓宇、上海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孙兵在《Nature》子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A SARS-CoV-2 antibody retains potent neutralization against Omicron by targeting conserved RBM residues”的研究论文。

研究首次发现 Omicron 刺突蛋白的广泛突变与SARS-CoV-2免疫逃避有关。此外,Omicron变体不仅携带以前在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发现的免疫逃逸突变,而且在所有四个抗原位点都进化出新的耐药突变,导致对针对不同RBD表位的NAB产生耐药性 。更重要的是Omicron的ACE2结合模式由于RBM内亲和力增强和亲和力降低折中的置换而部分改变。因此,积累与病毒适应性和增强的病毒抵抗力兼容的基因突变是控制SARS-CoV-2免疫逃逸的进化机制。这不仅为新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份动力,更是为人们回归疫情暴发前的美好生活涤清了道路!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卢洪洲教授课题组指出“更有效的疫苗和高效口服抗病毒药物”是对抗奥密克戎的“关键”

2022年2月1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在《BioScience Trends》发表了题为“More effective vaccines and oral antivirals: Keys for the battle against Omicron”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与当前的mRNA1273疫苗相比,mRNA Omicron疫苗增强可能无法提供更大的免疫或保护,即使是灭活疫苗的同源增强剂对Omicron变体也显示出非常有限的中和活性,并且中和活性显著低于异源增强剂或单独的mRNA疫苗。在美国,一些口服抗病毒药物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授权用于急诊科轻度至中度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包括莫诺匹韦和帕克洛维。而在临床试验中,虽然这些口服抗病毒药物显著降低了COVID-19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但与安慰剂组相比,仍处于严重疾病的高风险。Omicron对现有疫苗和大多数现有治疗性SARS-CoV-2单克隆抗体(MAB)诱导的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避表明迫切需要更有效的疫苗和高效口服抗病毒药物,这将是未来对抗Omicron的关键。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卢洪洲教授团队总结发表了一种创新的医院管理运行双翼模式

2022年3月,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指导、牵头总结的关于深圳市收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定点医院管理运行模式,在Bioscience Trends杂志发表了题为“An innovative two-wing model for balancing the demands of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and general medical service in a designated hospital for COVID-19 in Shenzhen, China”的研究论文。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是由严重的急性呼吸道冠状病毒 2 (SARS-CoV-2) 引起的,迄今已感染全球超过 4.3 亿人。自 2019 年首次报告以来,该流行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并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由于其传播途径多样和病毒高变异性,此次疾病的流行时间可能会进一步延长,亟需找出一项医院管理策略来满足COVID-19治疗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一般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深圳这个超级大都会的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国内首家医院运行了一种创新的双翼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运营下,医院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治疗环境、为医务人员提供值班/待命工作方式以及形成了一套可靠的院感及人员安全监测系统。这是一个有效的医院管理运营模板,在这个与 COVID-19 长期战争的新时代,有助于实现新冠救治与民众医疗服务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刘映霞和卢洪洲课题组揭示Omicron毒株的免疫逃逸特征

Omicron毒株自去年11月份首次被发现以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取代Delta毒株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阐明Omicron毒株的免疫逃逸特征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院刘映霞和卢洪洲课题组系统评估了不同毒株感染恢复期患者和三针灭活疫苗接种者对Omicron毒株的中和效果,该部分结果以“Regular and booster vaccination with inactivated vaccines enhance the neutralizing activity against Omicron variant both in the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and vaccinees”为题于1月10发表于Journal of Infection杂志。

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毒株感染患者回复一年以后对Omicron仍然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但是中和抗体滴度下降了6.71倍。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VOC突破性感染和首次感染产生的针对Omicron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研究团队发现尽管针对Omicron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与感染的原型株相比均显著下降,但是疫苗接种能显著患者体内针对Omicron的中和活性。此外,使用两针和三针灭活疫苗的配对样本,我们准确评估了3针疫苗对Omicron以及其他突变株中和活性的加强效果。结果显示第三针加强针能够显著提高接种者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活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针加强所诱导的抗体对Omicron的中和活性仍然较弱。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课题组证实新冠肺炎康复者接种灭活疫苗可诱导高滴度中和抗体

2022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教授/鞠斌特聘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发表了题为“The SARS-CoV-2 inactivated vaccine enhances the broad neutralization against variants in individuals recovered from COVID-19 up to one year”的研究论文。

研究证实了新冠康复者接种灭活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对已有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均表现出良好的中和活性。新冠肺炎康复者在出院时血液中新冠中和抗体活性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一年以后血液中抗体水平急剧下降,表明在此时间段再次感染的风险较大,可能需要疫苗的免疫。在接种灭活疫苗后,新冠康复者血液中和抗体水平升高,与出院时相当。该研究成果解析了新冠肺炎康复者出院后血液中和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同时也证实了该类人群接种灭活疫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课题组揭示第三剂灭活疫苗诱导对SARS-CoV-2变异株的强效中和抗体

2022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教授/鞠斌特聘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Potent antibody immunity to SARS-CoV-2 variants elicited by a third dose of inactivated vaccine”的研究论文。

通过对533名(其中113名接种者具有3个完整随访时间点)接受2或3剂BBIBP-CorV的接种者进行9个月的随访研究表明:第三剂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浆中anti-RBD IgG的水平急剧回升,显著高于两剂疫苗的诱导,并且与性别和年龄无关,说明第三剂灭活疫苗可诱导接种者产生不依赖于性别和年龄的SARS-CoV-2结合抗体。

通过检测113名接种者血浆的中和活性,发现第三剂灭活疫苗接种2周后,血浆对WT、Beta、Delta和Lambda变异株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说明第三剂灭活疫苗可诱导针对SARS-CoV-2变异株的有效中和抗体。最后随机选择24名接种者,发现在第三剂接种后,RBD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百分比和平均荧光强度均迅速增加,显著高于第二次接种后第2周和第三次接种前。说明第三剂灭活苗的接种不仅增加了记忆B细胞的比例,而且增强了记忆B细胞与RBD的亲和力,此外,在第三剂接种者中发现了高克隆扩增的RBD特异性记忆B细胞,阐明了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第三剂灭活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抵抗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2022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教授/鞠斌特聘研究员团队联合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李少伟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mmune escape by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its effective neutralization by a broad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VacW-209”的研究论文。

2021年底,新冠病毒突变株奥密克戎首次鉴定出来,随即迅速蔓延全球,其刺突蛋白携带大量突变,伴随着前所未见的抗体逃逸能力,对“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带来巨大挑战,亟需制定应对策略。

该论文发现奥密克戎逃逸康复者血浆的能力超过40倍,显著高于其他突变株;各类抗体中和奥密克戎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包括REGN10987和Class 4等保守表位抗体;K417、E484、G446和S371突变位点主要介导了奥密克戎对于4类抗体的逃逸;灭活疫苗能够诱导出有效对抗奥密克戎的广谱中和抗体,并且靶向了一类公共的保守表位,该类抗体在不同免疫背景下均可被诱导出来。本研究不仅回答了奥密克戎突变株显著逃逸中和抗体的科学问题,也开发了超广谱的单克隆中和抗体VacW-209对抗突变株,同时,归纳总结了一类重要公共抗体的保守表位,为今后通用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潜在靶点。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团队发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肺部CT随访研究结果

2022年1月13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关于新冠肺炎随访的研究成果“Pulmonary Sequelae in Patients After Recovery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Follow-Up Study With Chest CT”在《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正式发表。

研究人员动态分析了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后的胸部CT特征。研究发现在6个月的随访中,出院患者受累及的肺叶数和CT 严重程度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均发现CT 严重程度评分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重症累及的肺叶更多。研究表明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是新冠肺炎肺部CT异常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发表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提示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制定不同的随访策略。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尔盖茨基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团队探究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与影响因素

儿童CHB治疗的目标与成人相同,都是最大限度抑制HBVDNA复制,减少肝病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对于部分目标患者,应尽量追求“功能治愈”。IFNα是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研究表明,年龄是IFN疗效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在5岁之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可导致较高的HBsAg清除率。另外,宿主的免疫反应在决定功能治愈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人数据显示B细胞过度激活和功能损伤的逆转与HBsAg血清转化有关。然而,CHB患儿的免疫指标与疾病转归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CHB儿童应用IFNα治疗疗效,并探讨免疫因子与HBsAg清除的关系。

较低的基线年龄和较低的HBsAg水平是预测HBsAg转阴的独立因素(P<0.05)(表1)。在抗病毒治疗24周、36周和48周,HBsAg转阴组的CD8+T细胞计数、B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HBsAg未转阴组(P<0.05)。HBsAg转阴组儿童的基线PreS1和HBcAb水平低于HBsAg未转阴组。此外,PreS1水平与HBsAg滴度、HBVDNA载量和肝脏炎症呈正相关。

成果与结论:1-6岁CHB患儿长期应用IFNα可有效实现HBsAg清除。低龄和低HBsAg水平是CHB儿童功能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几个关键免疫和病毒学因素的功能作用,如B细胞、CD4/CD8、PreS1和HBcAb,这些可能是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良好预测因素。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团队鉴定出预警新冠肺炎重症化的关键免疫事件

2022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Transient IFN Response and the Delay of Adaptive Immunity Feature the Severity of COVID-19”研究长文。

早期有效预警新冠肺炎重症化将大大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然而目前对于决定重症化的关键免疫事件尚不清楚。该项研究通过收集重症新冠患者重症前,重症时以及恢复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以同时期的轻症和无症状患者PBMC作为对照,通过单细胞测序动态监测了不同临床结局患者的免疫特征。发现重症患者的外周免疫反应波动大,而无症状/轻度患者的外周免疫反应相对稳定。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过强的先天免疫反应和延迟的适应性免疫的不平衡加速了疾病的进展,这表现为短暂的强IFN反应和弱的T / B细胞特异性反应。异常单核细胞的比例出现得较早,并在整个严重疾病期间进一步上升。该研究显示动态免疫环境与新冠肺炎的疾病进展和恢复有关,并为重症肺炎的早期预警提供了多种免疫生物标志物。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教授团队发现新冠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2022年1月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教授团队联合山东大学高成江教授团队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SARS-CoV-2 NSP13 Inhibits Type I IFN Production by Degradation of TBK1 via p62-Dependent Selective Autophagy”研究长文。

干扰素(IFN)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但狡猾的新冠病毒通过多种模式干扰宿主的IFN反应从而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该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解旋酶NSP13蛋白一端特异性的结合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关键激酶TBK1,另外一端与自噬受体p62蛋白结合,将TBK1牵引到自噬小体中进行降解,从而抑制了干扰素的产生。这为SARS-CoV-2病毒的传播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政课题组发现序贯免疫可显著增强针对新冠变异株的中和保护

2022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政所长课题组在Virology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immunization with SARS?CoV?2 RBD vaccine induces potent and broad neutralization against variants in mice”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在接种了单针或两针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野生型灭活疫苗的小鼠上,使用基于野生型或Beta、Delta变异株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亚单位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可以显著提高针对野生型以及Beta、Delta、Alpha、Iota、Kappa和A.23.1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且基于野生型或变异株的亚单位疫苗均显示出良好的交叉免疫原性。这对于新冠广谱疫苗的设计和接种策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国良教授团队解析结核分枝杆菌重要药靶蛋白的空间结构特征

2022年1月,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国良教授课题组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ytokinin-producing enzyme “lonely guy” (LOG)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研究论文。

结核分枝杆菌是对人类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巨大威胁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每年因结核病致死的人数超过100万。由于药物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结核杆菌和超级耐药性结核杆菌感染,使得目前抗结核药物的药效急剧下降,因此寻找新的药物靶标,研发新的抗结核药物迫在眉睫。

“Lonely guy” (LOG) 蛋白是细胞分裂素核苷5’单磷酸水解酶,催化细胞分裂素合成反应的最后一步。有趣的是,作为一个非植物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内也有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途径,但目前细胞分裂素在非植物病原体中的合成途径以及发挥的作用仍不清楚。

该研究首次解析了结核分枝杆菌LOG(MtLOG)蛋白的1.8 ? 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确定了MtLOG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根据聚合的形式可以将其归类为Type-1 LOG。尽管 MtLOG的结构整体上与其他物种非常相似,但在底物结合区域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其中Arg79、Arg98、Glu121和Tyr162是底物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此外,研究还首次发现了 MtLOG 的负电位袋中结合了一个Mg2+,而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负电口袋都是被忽略掉的。该项工作为 结核分枝杆菌中的细胞分裂素合成途径研究提供了结构基础,并有助于寻找潜在的MtLOG 抑制剂从而帮助相应的新药研发。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商乐,张国良教授为通讯作者。本课题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深圳市三名工程经费的资助。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国良团队发现,单细胞测序技术可用于HIV-1和Mtb共感染个体诊断

2022年1月,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国良团队携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吴靓团队,在Cell Insight 杂志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identifies the expansio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s an indicator of HIV-1-TB co-infection”的研究论文。

研究首次发现单细胞测序技术可用于诊断 HIV-1 与 Mtb 共感染。CD14 Monocyte细胞亚群高表达CD14 和FCGR3A。而且,该细胞亚群也高表达炎症markers,包括S100A8, S100A9,S100A12 和LYZ。这些炎症markers与疾病进程相关。研究团队发现,与HIV-pre组(HIV单发未治疗组)比较,在HIV-pre & TB-pre组(HIV合并TB未治疗组)中CD14 Monocyte 细胞亚群在整个PBMCs中比例显著升高。进一步通过ROC(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比较HIV-pre组和HIV-pre & TB-pre组后,发现单核细胞能够作为区分两组的潜在biomarker(area under the curve, 0.8046)。因此,单核细胞亚群是一个有效的biomarker,能够用于区分HIV-1与Mtb共感染和HIV-1感染。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张国良团队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耦合Cas12a突变体高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链霉素耐药突变位点

2022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张国良教授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团队合作,在Front Microbiol在线发表了题为“A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coupled Cas12a mutant-based module for efficient detection of streptomycin-resistant mutations in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研究论文”。

研究者以Cas12a蛋白为基础,结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开发了一套能够识别更多非传统的PAM靶向序列的Cas12a突变蛋白(Cas12a RR)检测系统。研究者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链霉素耐药结核菌的检测,该方法能有效区分rpsL野生型基因和rpsLK43R、rpsL K88R 链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突变基因,具有良好的特异度,而且整个检测过程可在60 min内完成,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Cas12a RR检测系统为快速、简单、灵敏、特异性地检测链霉素耐药结核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有助于及时诊断链霉素耐药结核病,也为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其他耐药位点提供了方法支撑。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郑明彬教授课题组构建纳米IL-12工程化的CAR T细胞应用于肿瘤的免疫反馈治疗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郑明彬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研究员、潘宏副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在Biomaterials(2022, 281, 121341)上接收了题为“IL-12 Nanochaperone-Engineered CAR T Cell for Robust Tumor-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课题组设计了IL-12纳米刺激剂(INS,作为纳米伴侣) 工程化的CAR – T细胞(INS-CAR – T) 生物杂交体(biohybrids),通过免疫反馈提高 CAR-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该工程化的CAR-T细胞构建原理是将载有IL-12的人血清白蛋白(HSA) 纳米颗粒有效地结合到 CAR-T细胞上,加工过程不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在肿瘤抗原触发的CAR-T细胞表面硫醇基团增加,IL-12从INS-CAR-T 生物杂交体的纳米体系中还原响应性释放。释放的IL-12显著促进 CCL5、CCL2 和 CXCL10的分泌,从而进一步在肿瘤中选择性募集和扩增的CD8+ CAR-T 细胞。最终,IL-12纳米伴侣的免疫增强作用显著提高了CAR-T 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原位消除了实体瘤,降低了IL-12和CAR-T细胞的毒副作用。总的来说,INS-CAR-T以及智能“纳米伴侣”(INS)有望成为高效安全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工具。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曲久鑫团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创造了适宜病原细菌适应性进化的环境”

2022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曲久鑫博士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杨亮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 Bi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modulates alginate biosynthesis and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in two critically ill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曲久鑫教授为第一作者,刘磊教授和杨亮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收集了两名新冠危重患者在不同时期分离的两对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测序分析和实验室验证,发现该病原细菌通过调节海藻酸生物合成途径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加强生物被膜形成和抗生素抗药性,并减弱宿主免疫攻击,从而促进其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肺部微环境中定植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促进了病原细菌的二次感染和细菌慢性定植,可能导致该病原细菌在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中的潜在传播。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曲久鑫团队发表综述“持留细菌只有休眠态细胞吗?”

2022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曲久鑫博士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综述论文《Are bacterial persisters dormant cells only?》,该团队助理研究员邹瑾为第一作者,曲久鑫教授和澳门大学郑军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其中持留细菌是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一种重要原因。然而,当前对持留细菌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还存在争议。针对目前持留细菌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该综述对近年来有关持留细菌形成机制的研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包括不同机制诱发细菌被动进入细胞休眠状态从而形成持留菌;以及细菌的主动策略加强外排泵形成持留菌。另外,该文章总结和阐述了细胞壁缺失的细菌不是休眠态细胞,但也在细菌持留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曲久鑫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易继发曲霉菌感染并伴不良预后

2021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曲久鑫博士团队在《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期刊上发表的题为“COVID-19-associated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a tertiary care center in Shenzhen City”的研究论文。

研究从深圳三院收治的19名重症新冠患者中发现8名患者疑似继发侵袭性曲霉感染,其中6名患者最终死亡。重症新冠患者易继发曲霉菌感染且感染后死亡率高,但当前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缺乏用于确诊曲霉菌感染的病理学证据,因而对于新冠继发曲霉菌感染的报道有限。

研究发现8名疑似继发曲霉菌感染的重症新冠患者均为老年,6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8名患者入住ICU期间均接受了长时间的激素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治疗;通过对8名患者病原学、曲霉抗原及曲霉抗体IgG进行动态检测,发现有4名患者在呼吸道标本培养或测序中检出曲霉菌,7名患者肺泡灌洗液或血清曲霉抗原检测阳性,8名患者有新发的曲霉抗体IgG阳性(如图)。6名患者在接受抗真菌治疗后仍死亡,表明新冠继发曲霉感染后预后极差。但由于该研究涉及的病例数较少,缺乏病理确诊的新冠继发曲霉感染病例,需要综合更多的新冠继发曲霉感染病例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护理)方案、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王辉教授团队与港大陈志伟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提示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应积极接种加强针提高应对omicron的免疫力、降低病死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王辉教授课题组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系陈志伟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柳叶刀》子刊 eBioMedicine 发表了题为 “Waning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mong vaccinees in Hong Ko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以全程接种两剂新冠mRNA疫苗 (BNT162b2)和灭活疫苗(CoronaVac)的香港人群为研究对象,首次对疫苗接种后的安全性及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针对全球主要流行突变株的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评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均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高达100%的mRNA疫苗和85.7%的灭活疫苗接种者均可以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且96.7%的mRNA疫苗和82.1%的灭活疫苗的接种者都可以产生有效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这种免疫反应是接种疫苗者有效防止重症及降低死亡率的免疫学基础。

该研究还发现,在第二剂疫苗接种三个月后, 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均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是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beta,delta和omicron的中和抗体几乎下降到检测下限(最低水平),提示应对新的变异病毒omicron株,序贯接种加强针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灭活疫苗接种者更应积极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以提高应对omicron突变株感染的能力及降低重症发生率。该项研究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香港大学联合培养的彭巧丽博士、香港大学周润宏博士后及香港大学王玥文在读博士共同担任第一作者。

科研成果速递 _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底科研成果一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